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之前在群里曾被列入共读书之一,也被好多大咖推荐过,所以就抓紧时间买来读一读,收获还是蛮丰盛的,今天主要讲三点内容,第一点是七个习惯之前 ,第二点是七个习惯,第三点是七个习惯之后。
第一点七个习惯之前讲述的是自己对七个习惯的一些理解与作者的思路的碰撞。读本书之前我在思考这七个习惯到底是什么以及彼此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说实在话我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差,想不出来有那几个方面,更别提它们是以什么样的顺序被梳理出来的,脑子里面没有思路,没有模板可以套,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思考没办法深入。等我看了作者的目录之后,发现了作者的梳理思路,六个习惯是按照由内而外的方式展现给大家的,还有一个是对这六个习惯的补充。这七个习惯是个人成为一个高效能人士的必经之路,作者已经把路径给我们指明,不需要自己再苦苦思索了,虽然不一定非要完全照搬作者的顺序,大方向在哪里。作者的思路很清晰,我不禁在想这是作者读别人的著作思考出来的还是经过实践之后摸索出来的,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后来在看到附录二里面有一个答读者问环节,有读者问道为什么是七个习惯而不是六个或者八个十个。首先我自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我的提问能力不是特别好,可能没有深入思考吧,没下功夫或许是能力没上去。然后作者的回答是这个意思,七个习惯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如果说真的出现了其他什么习惯,都可以并入到第二个习惯当中,所以不会再出现什么八个九个习惯,大家可以对照看一下,个人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分别是选择的自由,选项的自由,及行动的自由。公众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分别是尊重,理解,创造。最后面是一个补充习惯。这七个习惯并不是零散的,而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整体,被作者强大的梳理能力给梳理出来,然后每一个习惯不仅仅只有一个名字,还有各种类型的诠释,让我们加深对这个七个习惯以及彼此关系的理解,作者正是用心良苦。
然后第二点讲的是这七个习惯,这七个习惯刚才说过了,分为三块,第一块是个人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第二块是公众领域的成功,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第三块是不断更新,是对前两个的补充,这三块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首先来讲第一块的内容,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是个人愿景的原则,指的是我们可以拥有和选择一个价值观体系,表明我们是一个创造者。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是自我领导的原则,指的是价值观体系的备选项或具体内容,也就是选项的自由。是做出选择什么是正确的事的能力,是一次智力上的创造。第三个习惯是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的原则,指的是遵从前面的价值观,选项的自由,正确的做事。也就是第二次创造,实践中的创造。体现在行动中就是确认角色,选择目标,安排进度,每日调整。
这一块我主要讲下积极主动这个习惯,这是最基础的一个习惯,却很难把握,一不小心就会惯性思维,很难把这个习惯应用在实践中。积极主动的习惯要求我们在外界刺激和回应之间选择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模式,表现在语言上为我可以,我能做的是,我如果怎么样,重心在影响圈,体现出我的主导权,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关注圈,外部环境怎么样,老板怎么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去选择这么一种积极主动的呼应方式,有问题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的解读,看问题的方式变了,我们的回应也就变了,当我们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时,一些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第二块的习惯有三个,一是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尊重他人。二是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理解他人,三是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这一快我主要讲下知彼解己,想要做到有效沟通,必须以理解别人为前提,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经验,行为动机,好为人师的情况去回应别人,要做到移情沟通,有效倾听,不是为了回应别人去倾听,而是为了感受对方的思维模式和感情,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在别人有情绪的时候不要道理,先做到倾听,然后等别人恢复情绪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是照顾好别人的感受。
第三块的习惯是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在身体,智力,精神,情感方面不断提升,实现前面六个习惯的不断更新。
最后第三点讲的是七个习惯之后,这块讲的是自己实践七个习惯的感悟。附录一有个高效能人士的一天,上面有些待办事项,自己可以先做安排一下,我做出来发现跟高效能认识差别很大。对照后发现我把大部分事情当成了第一类事务来做,没有在第二类事务上下功夫。我也就是我的思维还停留在以第一类事务为重心上,没有实现思维模式的切换,说是懒消极被动不积极主动也好,说我目光短浅只看表象没看到深层次的原因也好,体现的还是思维的短板,没有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或者我把这本书看完了,然而我的思维还没有转换过来,一遇到实际问题还会老样子,看来看书容易,实践很困难,还要坚持学习,坚持,实践,实现自我的不断提升,在实践中践行七个习惯,而不仅仅是看看书而已。
我的分享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