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时,罗马正在与迦太基争霸西地中海(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年-前24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年-前201年),版图只有意大利大部及半个西西里岛。罗马军队还未领教善于变阵并运用亚历山大骑兵战术的汉尼拔的厉害,虽然已打出了名气,但战法较为原始类似春秋时期:双方列好阵型,步兵对步兵堂堂正正决胜负,骑兵仅仅用来辅助保护步兵侧翼,伏击、线列斜击都是耍小聪明令人不耻。
在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会战中,罗马及其同盟国主力8万步兵和6000骑兵在能够发挥人数优势的开阔平原上本土会战,却被客场作战的汉尼拔5万军队使用变阵战术+骑兵包抄四面包围。罗马重装步兵从战斗开始到结束都保持着方阵不能随机应变,6小时内阵亡7万多人仅数千人突围,汉尼拔方仅损失了约6000人,且多数为高卢蛮族,迦太基军仅损失1500人,这就是战术代差的差距。当罗马人也学会了汉尼拔的战术后,征服希腊诸国的战斗中罗马不同将领均可以在兵力劣势下以10比1的夸张战损不断以少胜多。
公元前4世纪的《孙膑兵法》中已记载了多种根据战场形势变化的阵法变阵,秦军步兵方阵也是可以展开合拢的,囤聚则坚若磐石,展开如弯弧挺刃。长平之战中(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白起用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穿插到赵军出击部队后方,截断赵军后路,另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粮道,罗马军团与秦军当时在战术思想和战争复杂度上存在明显代差。
堂堂正正列阵对战的话,罗马ISO打法是轻装步兵在前,重装方阵在后,骑兵两翼保护。先以轻步兵投掷标枪甩石骚扰,当重步兵横队接近战时投掷标枪后直接冲锋肉搏。肉搏中前两列士兵白刃战,后方士兵投掷标枪,轻装步兵运送补充标枪,每隔一段时间后排替换前排车轮战。秦军则以骑兵绕后,兵马俑坑中骑兵部队虽然带甲却没有发现近战兵器,清一色远程弩骑兵。罗马军团第一次遇到大规模骑射军团是在秦灭六国168年后,公元前53年5月克拉苏带着罗马7个军团40000余人征讨帕提亚时的卡莱之战。帕提亚军仅由9000骑射手1000重骑兵组成,罗马军的4000骑兵始终无法追上帕提亚弓骑兵,被放风筝全灭。罗马步兵当时的弓箭射程只有50米,而帕提亚骑射用的改良弓射程是罗马军3倍,且能贯穿罗马盾牌和铠甲。步兵面对弓骑兵追不上跑不掉,只能等待对方把箭射完,但帕提亚有1000头骆驼背箭同行最后罗马步兵方阵溃散全军覆没。也许当时将领如果是凯撒或庞培也许会有些随机应变的战法,但帕提亚这仗优势明显,罗马军此时并不能对帕提亚军体现出一点优势。
罗马军队如果能够撑到秦军骑兵弩箭用尽,在两军接近时将再次遭遇秦弩射击。秦军最前方和最后方都是三排秦弩手,没有弓箭手。兵马俑中秦弩第一排为站立射击姿势后两排则为装填姿势,3排交替射击很像英国龙虾兵火枪线列三段击。秦弩可以用脚或双手拉弦,发射时不需要使劲拉满弓造成手抖,弩机上有望角用于计算距离瞄准,与六国使用的双菱刃箭头不同,秦弩箭头使用的是三菱刃,对铠甲具有额外切割力,破甲效果更强,所以不论威力、射程、精度秦弩均胜过弓箭。罗马盾牌为木制包裹皮革,标枪能扎在上面但不能扎透,要挡住秦弩可就吃力了。公元11世纪时,当东罗马帝国第一次看到弩时,安娜.科姆妮娜公主记载到:“查格拉(tzaggra)是一种希腊人迄今还不知道的野蛮人使用的弓(古希腊早在公元前397年就研制出过弩型炮用于围城,罗马人肯定也用过但似乎失传了)它可以刺穿最结实的金属铠甲,有时击中石墙或其他类似的障碍物时,箭就能全部嵌进去。总之,查格拉是一种恶魔似的凶器,在人们还不知道被什么击中时只一震就倒地了。”罗马当时的远程武器以标枪与甩石为主输出靠扔,相较秦弩就很玩具了。
经受秦弩的洗礼后,开始双方步兵开始短兵相接。当时罗马军团武器基本是剑盾+标枪。兵马俑坑中秦军长柄武器为木柄青铜兵器矛、铍、戟等。长柄武器有少数6~7米的长枪,7米长枪无法单兵格斗,用法多数和古希腊亚历山大的7米长枪方阵一样,靠集体的力量挺枪前进。其余大多数长柄武器长度低于5米可以用做单兵格斗,矛、戟3~4米、铍2.8~3.8米、秦剑长度均在81~94.8厘米,实战中各长短兵器如何配合我不知道。秦军和罗马军团均用百人队为骨干队伍,不过秦军还有5人小组为1个作战单位的耕战制度更加灵活。罗马短剑此时为铁剑,刃长19英寸(48厘米),无血槽。虽为铁剑但不经过热处理,硬度仅为青铜秦剑的1/3。秦剑虽为青铜剑,但铜锡配比完美内韧外坚含铅甚微,这和走高铅邪路的西方青铜完全不同,秦青铜剑韧性是西方青铜剑10倍以上。春秋晚期湖南长沙杨家山出土的铁剑已经出现回火组织了,这是在淬火技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热处理技术。战国时期燕下都出土的普通士兵用的铁剑都已经过淬火,中国人把铸铁叫生铁,锻铸铁称为熟铁,钢被称为刚铁,中国到汉代便是钢铁军团了,可西罗马帝国哪怕在600年之后灭亡依然没有解决淬火后兵器变脆的问题,罗马刀剑依然不经热处理。使用罗马铁剑打仗,一刺就弯需要用脚踩直再刺,兵器上与秦军也有代际差。
此外秦军还配有战车部队。中国是世界唯一创制了有效马挽具的古代文明。西方至公元8世纪前,都是使用的不合理挽具,皮带勒在马的喉部,意味着马一旦使出最大力气就会窒息。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1个漆盒上,画着胸带挽具,负重由马的肩胛和胸肌承担。在国外的实验中,罗马马挽具两匹马只能拉0.5吨重物,而中国马挽具一匹马就能轻松拉1.5吨重物。希腊人和罗马人的马车非常轻,只能乘坐一至二人。古希腊的许多绘画都曾描绘了英雄时代的战车,这些战车乘载两人,分别为驾车人和武士,并且多只用来增强武士的机动性。绘画中可以看见武士跳下车来打仗。除了偶然投掷长矛外,很少使用战车本身来进行战斗。在战车上射箭被用于狩猎。但在战争中射手是没有防护的,因为车上没有安放盾牌的空间,希腊战车到公元前6世纪已大部分消失。而甘肃曾出土过3000年前秦人贵族的青铜二轮马车和青铜四轮车模型,复杂的青铜套管、车轮锁、制动装置,车毂有空腔可以装油脂润滑。且在秦人普通百姓墓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双辕车模型,双辕车只需1个牲口起驾利于普及。春秋战国时期战车讲究车步协同车驰步奔,所谓“一乘”是由2两战车和72名步兵组成的综合战斗单位,可以主动进攻也可以用战车为支架蒙上皮革连成一片防御。在兵马俑2号坑中,秦军还有64辆战车单独编制,没有步兵跟随。这些战车载3名甲士均使用近战长兵器,虽然车体窄小却依然用4匹马拉,应该是能够跟的上骑兵速度的机动部队了。
无论在装备还是战术思想层面,罗马军队与秦国军队都有不小的代际差,倘若交锋起来恐怕罗马军队凶多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