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接二连三的新闻让人有些目不暇接,昨天的震撼与痛惜还没结束,今天又迎来一个消息:金庸先生在香港去世
或许,金庸先生已经94岁,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高寿,但对于金庸迷来说,或者由金庸的小说影响的整个时代来说,不异于一个巨大的损失——我们丧失了一个精神支柱。
金庸代表着武侠小说,代表着刀光剑影的文学创作,更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人对狭义的理解与向往,他已不再是金庸个人,而是一个文化符号。
关键的问题是,这样的人去世之后,便再也没有这样的人——江湖依然,大侠不再。
不知何故,我们的时代,好想再也没有像金庸这样的大师级的人物出现,年轻人将其解释为时代的发展,科学的细分,人审美力的提高,乍听去似乎很有解释力,但细想之,却是牵强附会之说而已。像金庸这样的人,是集大成者加创新者,而现在出现的人,大多数只是模仿者,既没有丰厚的底蕴,有没有伟大的创新,素养、学识、智慧,远不及前辈,远不及那些被公认为大师的人物。
我的想法是教育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一味模仿西方,而且还学得是四不像,看着国外的科学家一个个搞出那么让人惊叹的学术成果,我们却只有看看的份,原因在哪里?如果说我们因为模仿所以没能追上被模仿者,那我认了,但是就连我们自己的文化创作如武侠小说也没能出现一个大师,何也?
传统文化丢失,西方文化皮毛,结果落得什么都不是,看着人们一个个为金庸的离世而悲叹,我想大家或许潜意识里在为我们再没有这样的大师而痛心。
愿逝者安息,愿武侠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