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趟檀香,回家的地铁上。
今天不写心情,探讨下观点 —— 关于“今日中国思想、文化上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提法。
没记那么清,也没特意看。大概两周前,不记得看哪本书还是文章的时候,第一次产生这个想法。那时一则微不好受,多么可怜,中华民族奋起一二百年,仍然没彻底挣脱当年的“落后与挨打”。 二则微有失意,可叹这个提法在今天中国语境下,恐怕很难见诸于众,即使有这样看的学者,最多非公开场合偶然一提,很难著书立说大肆宣扬。
因为心有忧愤不能淡然,最近朋友圈、简书、微信读书里各自约略提过。也有人问为什么这样说。我没答,原因之一是自知知识素养、逻辑笔力等等都不够,一定答不好。
幸,今天微信读书IPP公众号新推郑永年教授的文章《亚洲人会思考吗》,其间论述了这个提法的四分之一,系统、透彻、深刻,喜欢、佩服 —— 心里再次浮现那个念头:可惜不能,否则真想重新去读个研究生之类,最好跟郑教授,或只要在他周围,耳濡目染的到,都是好的。
另,则也喜也忧。喜的是提它的是郑永年,18大以来不少迹象表明,郑永年教授对高层无疑有影响力。忧者也在此,即使是郑永年教授,也不过只能曲折隐晦的先提1/4。 —— 对教育体制的“殖民化”特别担心。事实上,思想的解放,文化的多元,以及由此而生的一切,而非2025或嫦娥玉兔蛟龙航母本身,才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究竟如何的根本。而明天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今天的教育。
而今天的教育。。。 任重道远。
Ps:实际心里对自己有小赞许。能思考,独立形成观点,不求标新立异,也不惧与众不同,看过的那些书算没白读。 权威人士观点与己相同,不轻浮,也不欣欣—— 写文章时引用名人名言是通常做法,但就观点来说,其实永远无须以权威人士的认同作为其自身正确的证明 —— 能有这样心态,看书后的那些内省、自察还算没白做。总之,小有可嘉许处。
Then,低头写写的,然后,大大的坐过站了。Tak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