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世界,在多数人看来,首先是一个文学的世界,这又首先取决于“狂人形象”的创造,更普遍性地则是决定于“阿Q形象”,在中国与世界,这两个形象太具影响力了。
然而,鲁迅先生却是以“形象”而表达“思想”的,所以,鲁迅的世界在本质上、根柢上却是思想的世界。在我的定义中,鲁园景色是形象的“思想景色”,是艺术形象为表达方式的伟大思想的具象化。在鲁迅先生看来,中国人是适宜于通过形象而驾驭或汲取思想的。这当然是一个客观真理的存在,否则,幼稚园的教育便不会从“图画书”而开启教育的征程。
我在本文中讨论的问题是:借助“艺术形象”而把握“真理思想”,能够成为现实的真实吗?在多大范围与程度上可以成为现实的真实?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并作为的问题,在温饱富裕后,要成为更具文化色彩的人,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切要了。
我个人的经历是,由“文学爱好”而进入“哲学爱好”,又由“哲学爱好”复归“文学爱好”,并锁定在“鲁迅世界”,且确立鲁园景色的人生作为。这其中是有一种个人的重大悟觉的——文学,最能塑形人的文化色彩,尤其是在温饱富裕后,怎样才能不做一个“单一向度”的人上。
但在“文学塑形人的文化色彩”这个问题上,值得思考与作为的深刻问题也不少,可以说是:
■ “无论怎样的文学,也不至于不读它就活不成。”鲁迅先生这个话语,该是十分实在的。然而,却也有一个问题在其中,这就是:读文学的人,与不读文学的人,人生样式与色彩一定是两样的,这也是无可否定的实在。
■ “文学为什么在我们是必要的?在有些人们是全然不必要?”这也是鲁迅的话语。我以为,面对文学,这该是最为彻底、最为根本的一问,是一个“文学与人的关系”的最好问题——问得好!
“为娱乐或消闲计,文学也不必要。为这些事(即娱乐或消闲),还有更可以取媚于读者和看客的东西;还有使谁都更有趣,更忘我的东西。至少,应这要求(即娱乐或消闲)而做出来的东西,要多少有多少。”这个鲁迅话语所表达的思想,是至为精彩的,尤其针对时下的“娱乐至死”景象。
亦因为如此,在互联网无所不在的今天与未来,到底是做一个“思想景色”的读者,还是做一个“无聊景象”的看客,就极为现实并发人深省了。
选择,决定人的人生样式,更决定人的生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