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份,出了一部广受欢迎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除了被老戏骨们的演技圈粉之外,剧中扣人心弦的故事线索,尤其个性鲜明的人物特点,堪称一大亮点。看了这部剧感触很多,印象也非常的深,光从人物来看,其中尤其饮弹自尽、胜天半子的公安厅厅长祁同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心理匮乏感”是如何毁掉一个一步步从出身贫寒到功成名就的出色警察!
而最近,一部新上映的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很是火热。概括起来,讲的是穷人家的天才少年(琳&班克),收了富人孩子的钱,进行了一场大型跨国作弊的事情。
除了有代入感极强的叙事和剪辑,这部影片中最有意思的是,它提出了一个问题:
贫穷天才少年,该如何进行人生抉择?
也许,你并不需要真的加入过一个作弊团伙,才能体会到一个贫穷的孩子在富人堆里那种骄傲和绝望:
你那么聪明那么努力,曾经以为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你肯定也质疑过父辈“毫无追求”的生活,上班下班,看上去一点梦想也没有,而你相信自己生来不一样,要打破这个父辈的生活模式。
然而当你看到他人不需要努力便站在高处,轻松地享受生活时,你才发现自己的年少意气多么幼稚,你的努力在命运的安排面前,基本发不出声音。
富二代们可以在学校里夜夜笙歌,美酒恋爱,考试不是由老师透题,就是购买天才同学的“知识服务”,一切都轻轻松松。
而穷孩子却要在没钱出国留学、让家庭脱贫的困境中,接受富二代们的“橄榄枝”,违背自己的道德,用作弊来堵上全部自己的明天。
一开始你问凭什么,后来你越来越发现,连气愤都多余,也开始理解父辈为何接受了这样的现实。
这种电影,在文化和谐的国度里,不一定能拍或者敢拍出这样的片子,尺度之大可谓立竿见影,但侧面反映的问题又是非常现实的!
在影片的最后,班克得到了钱,帮助家庭脱离贫困,却因为作弊被抓记录,永远无法出国留学;而琳则在同伴被抓之后,被内心的道德感煎熬,最后选择了坦白作弊的事实。
然而,这就是贫穷孩子的人生终点吗?
贫穷和富有,对于人生,究竟有多大的决定作用?
01
富人孩子的穷“朋友”
影片中,很有趣的对比是“富人家的笨孩子”和“穷人家的聪明孩子”。
第一次,富家公子小巴对琳提出为富二代群体提供作弊服务时,他说,你知道,我们朋友虽然多,但是“特别”需要你这样的“朋友”。
他加重了“特别”两个字。
自古以来,知识是上层建筑,总是能附着在具体的产品链条上,换取自己的价值。但当知识的闪耀,遇到现实黑暗的吞噬,要看你如何抉择。
这让我想到了《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农家子弟”出身的祁同伟,家境贫寒,在学生时代,更是经常被同学资助,这就使得祁同伟在性格中会带有一丝自卑,也让他在学习中会更加的拼命证明自己,索性黄天不负有心人,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学生会主席,校园风云人物,高颜值男神汉东大学三大才子之一。
但最后的结局,祁同伟厅长饮弹自杀了,在他梦开始的地方——孤鹰岭。他没有输给侯大局长,也没有输给达康书记,他输给了出生平民却一心想要往上爬的矛盾对立,他输给了有特殊色彩的政治!
祁厅长也曾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更曾拥有过纯洁的爱情,可惜在现实面前一一碰壁。从一无所有到手握重权到绝地逃亡,困守孤鹰岭的祁同伟想起当日青涩的自己在人生每一条岔路的选择,不胜感喟。那些选择很难说是对是错,就像高育良说的,后悔有什么用,只能一步一步走过来。
他们有一种我想买就一定能买到的自负,我有权就能让别人对我另眼相看的麻木,缺失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就像电影里,小巴有一种说法,这不是一种“双赢”吗?你拿到了你缺少的钱,我也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可真的是“双赢”吗?
他们不知道,这种我肯定“买得到你”,我钱多、愿意和你分享、为你好的做派,一样是伤害一个穷人家聪明孩子的。
而他们的自负和简单,与穷人家聪明孩子的负气和自卑一样,都是这个社会“金钱法则”下的受害反应。
金钱让我们误解了友情的含义,最伟大的联盟怎会是交易。
但他们,在情感层面彼此做不到共鸣和相通,因为处境完全不一致,这可能就是金钱划分下阶级的鸿沟。
富人家的“穷朋友”难当。
显而易见的贫富差距,以及“合理”的知识与金钱的交易——这样一段“跨阶级”的简单粗暴的“友情”,始于富人孩子,而终将刺激着两位贫穷的天才少年,让他们走进了充满挣扎的“致富”之路。
02
穷爸爸的“罪与罚”
在影片里,琳的爸爸,代表了一种“原罪”,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
琳的爸爸是个穷老师,但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明天,“倾家荡产”也让她去了富家子女上得起的学校。
然而,去是去了,女儿却不快乐。她在另一个阶层的世界里,感受到的价值观冲击太大,一度失衡到铤而走险。
得知女儿靠作弊赚钱时,爸爸气得发抖,他认为这种事是欺骗,说自己没有教育好女儿。
而女儿不过认为自己是在改变命运。
在这一刻,父亲的价值观和女儿的价值观起了严重的冲突。
琳没有听父亲的,做起了更大的作弊产业,在精神上“背叛”了父亲,因为她渴望靠自己的力量打破父亲平庸命运的魔咒。
她的一意孤行,正是无意识对于父亲的强力挣脱。
在整部影片中,她对父亲的认同,经历了一番惊涛骇浪的人生“奋斗”。
经历了悉尼生死时速的作弊大战后,在机场,琳疲惫不堪。
她被父亲温暖的问候击溃:“你的男朋友呢,什么时候带他回来吃晚饭?“(琳去悉尼考试的时候,她的朋友情急下骗她父亲,她和男朋友去悉尼玩去了。)
琳最终靠在父亲的肩头大哭,不由自主地说:“对不起,我做了一件错事”。
此时倔强的琳,凭借高智商誓要拥有世界、突破命运的琳,感到说不出的挫折。
此去悉尼,世界给她上了一课,世界比她想象的复杂,她一无所获,差点自身难保。
而父亲温柔的抚慰,在召唤、宽阔着她对生命的认知拓展:
人生只有赢吗?自由是什么?机会是什么?
也是从这刻,她转向了对抗的反面,从迷失渐渐走向了启示。
最后,当班克邀请她又去做作弊的生意,被她拒绝了。恼羞成怒的班克威胁她:“我要将你在悉尼做的一切告诉你父亲, 让他对你失望。”
而她,不为所动。
下一幕是她父亲微笑着对她说,无论如何,爸爸永远支持你。
在爸爸的鼓励下,她勇敢地向考试主办方说出了自己作弊的经过。
“父亲”形象,代表着无条件的爱。这个爱,超越了一个具体的父亲,而是指一种“接纳”、“正面的肯定”力量。
一个穷人家的聪明孩子拿什么化解孤独和愤怒,维持内心正义和良知?
爱。
如果没有人坚定地在社会的残酷之外,引领着他们向善,很多孩子可能会像班克那样,滑向人性的堕落,对人不再有希望和相信。
这种滑落,存在于社会的无数层面,因为金钱规则将对人产生强烈的“异化”倾向,如果没有人的温暖情感作为反向平衡,反思,很多孩子可能凭借高智商会成功,但最终很难有内心的幸福安宁可言。
因为除了更大的利益之外,他不相信有什么可以让他依靠的东西,他将一辈子孤独而愤怒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而那才是,一个天才最大的失败。
03
穷人家的聪明孩子
应该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今天,成为“人上人”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教育魔咒。
家长有意无意都在传递这个潜意识期待给孩子——这是一种巨大的爱,也是一种不经反思的局限传导。
因为在一个“金钱”社会里,“人上人”最直观的显现就意味着成为成功的“有钱人”。但这,对于穷人家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出生即失败。
聪明孩子更具有这方面的心理落差。
一方面,“才华”让我们产生了错觉,以为我生来就优越,跟人不一样;另一方面,“金钱”又具有累积性,它选择自己的流向,并不会轻易突破一个范围。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天才的孩子们充满了挫败感,唯一的道路可能是用天才换钱。
然而,即使,他们的天才成为金钱的工具,从中分得了巨大价值,用它可以突破命运,但是,我们忽视了,成为工具的过程,极有可能也是备受“侮辱”的,被狭隘化的一个过程。
不是错在你不该努力,而是因为你被一种狭隘的人生观绑定,它叫“匮乏感”。
“匮乏感”,可能是穷人家的聪明孩子一辈子要面对的课题。
那个缺失,来自于你从社会和周围人的眼光里,所感知到的自己的“不足”。
当你缺少的,你想要的,你反抗的,你破釜沉舟想追寻的……都是金钱,那么在这个单一、错误的“评价体系”里,你何来自由?就算你在这个体系里,成功攀爬到顶端,依然是囚徒。
何时你真的勘破强势存在你周围的游戏规则的局限,从中醒来,重回内心价值,才能真的掌控自己的命运。
而拿回你的力量感,来自于你跟自己所在阶层的和解。在象征层面,也是与内在的父亲和解。因为,父性的力量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在爱的源泉与无条件的支持中,我们才可以自由做选择。
或许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琳最后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教育学家,她想研究教育——也许,她最后想要寻找的是人的永恒价值,而非金钱价值。毕竟,人自己的生命本身,应该比一个社会的“强弱对比”大得多。
这里也要特别说明是,唯一悲惨的并不是穷人家的孩子,金钱法则下的教育没有赢家。
难道小巴这类富二代不是人生观被窄化的人吗?琳最后对小巴和格雷斯说,我可以跟你们去美国,可是到了美国的大学里可不都是选择题哦。
说的就是,你们不能靠钱买知识买一辈子。
人生都有代价。
富二代轻松地应有尽有,他们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哪怕是成绩,但是他们买不到真正的人生丰富的体验。只是天真的他们,还在庆祝人生的玫瑰色,对要失去什么去做命运的交易并不太明白。
04
写在最后
贝佐斯——创办亚马逊的创始人,曾说过这样一段:
“我常被问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10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但我很少被问到,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什么是不变的?
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什么是不变的人生的问题?
是人通过百转千回的人生选择,把聪明锤炼成智慧,才能自由丰盛,不负此生。
对穷人家的孩子,对富人家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样。
不要总是问错问题,这个世界上永不失落的价值是人本身而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