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今天向大家推荐一部5集美剧《切尔诺贝利》。这部剧不仅是故事片,还是一部灾难片和记事片(不敢用纪录和纪实)。我一遍遍告诉自己这是一部电视剧,却一次次为情节节而扼腕叹息。
剧情
影片开始,以列加索夫教授的自杀揭开两年前的那起事故。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厂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面对这一人类史上从未遇见过的核灾难事件,其中既有操作人员违规、决策判断失误以及迟缓的负面因素,也有决策层的坚决、管理层的坚定、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及普通民众的英勇等积极因素。最终,苏联军民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有效控制了核灾难的影响(史实经过可搜索相关资料详细了解)。
手法
该剧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在结构设置和手法运用上颇符合布兰登·罗伊尔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推荐的方法,能够紧紧抓住观众心理。
开头运用倒叙手法展开情节,以列加索夫教授的自杀和录音遗言揭开整个影响的序幕。这种“开门见山”结构特别符合当前受众不爱等待的心理物征,开始即结果,过程即解释。
随后从多角度进行分解展开,第一集慌乱,第二集争执,第三集转折,第四集挽救,第五集真相,每一集各有主题风格,情节层层推进,真相逐渐显现。
全剧以灰色基调为主,喻示着当时苏联社会机制的僵硬与虚浮,在等级分明的结构下隐藏着灰暗。无论是《三十枚银币》还是《切尔诺贝利》,这种灰色基调似乎更为这类带有阴谋的剧情所喜爱,以至于我换了好几台显示器来怀疑视频输出是不是出了问题。
全剧通过大量对比手法形成了视觉冲击和深度思考,如开始列加索夫喂完猫食后自杀,猫进食是为了活下去,上吊会导致生命终结。剧中孩子的笑脸与头顶的污染云,煤炭部长西装上的污黑手印,无知民众的英勇与知情高层的怯懦……最终以充满生机的普里皮亚季小镇变成死城为代价遏制了污染危害的扩散。
反思
对于该剧,网上有不少评论是对前苏联官员不作为的吐槽,虽然这部影片的西方背景自带立场上的傲慢与偏见,但我仍从这5集连续剧中对全社会面对未知灾难的处置有一些思考:
一是要有敬畏,不能把无知当无畏。面对核电站爆炸后的“异象”, 不听劝告站在“死亡桥”上看浪漫的人无一幸免,为追新求异而枉顾安全风险是不足取的。而学习和阅历,是增长见识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
二是要有担当,不能过于精致利已。在影片高潮处,逆行者的身影总是令人肃然起敬。逆行的管道工,光身掘土的矿工,充当40秒“生物机器人”的官兵,以及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依然坚决履行职责的消防兵、医护人员,他们的付出令人敬佩。
三是要有责任,不能没有节操底线。剧中前苏联官方虽然在开始显得官僚迟缓,可是一旦发动起来其威力不可阻挡。需要硼,全国调运;需要氮气,全国支援。部长会议副主席只有一句话,办法你来找,做法我来搞。
看完此剧,我联想到近年的澳大利亚大火数月弃救污染大气,以日本拟向太平洋倾倒核废水污染海洋。相比较而言,前苏联在处置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上还是体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而作为普通人,无论身处何地,了解世界,敬畏生命,应是我们不断提升认知和体现生存价值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