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599天早安问候。
6岁前让孩子学习知识,对孩子的危害非常大。
1.提前学习知识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听课习惯。
因为孩子提前学了,当老师上课时,孩子会想,我早就会了,干嘛要听。
显然,他们在一年级时,就破坏了上课认真听讲习惯及学习习惯。
可当孩子进入二三年级,由于之前的老本吃光了,可学习的难度却增加了。
这时,孩子突然就感觉hold不住了。
都说一年级要养习惯,可最重要的听课习惯早已被咱们提前破坏了。
2.不符合发育规律会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阶段有4个。
6岁之前的孩子,他们处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
从6,7岁开始,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简单点说,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脑子还没准备好,还处于“拎不清”的状态。
他们也许可以学会20以内加减法,可这仅仅是一种机械式记忆,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
为什么说会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
先举个两个真实的故事:
二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计划用科技和教育来重振国力。
当时,关于教育的国策分为两个派别:
第一派,从孩子懂事起(两三岁)就开始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第二派,让孩子充分的玩耍,直到上学年龄(大约六七岁)。
当时,这两个观点都有各自的支持者,两方争论不已,始终统一不了意见。
最后,政府决定,这两个教育思路同步实践,按最终效果来定。
结果发现,第一派的孩子,在小学二三年级之前,表现都很优异,他们的学业成绩远远超过第二派。
可是,从三年级开始,第二派的孩子,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好。
到四年级时,已经可以与第一派的孩子平起平坐。
事情还没结束,从初中一直到大学,第二派的孩子普遍表现优异,他们在学习的兴趣上,在对知识的渴望上,都远远超过第一派。
从此以后,德国政府将第二派的教育理念一直贯彻至今。
第二个故事是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他们是这么做的:
被试者是一对出生46周的同卵双胞胎A和B。
格赛尔先让A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楼梯训练,B不进行这种训练。
六个星期后,A爬五层楼梯只需26秒,而B却需45秒。
从第7周开始,格赛尔对B进行连续两周的爬楼梯训练。
那么请问,到第八周的时候,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
大多数认为,应该是练了8个星期的A,比只练了2个星期的B好。
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B,他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A还要好。
更为关键的是,A从此对爬楼梯失去了兴趣,而B反而越爬越兴奋,兴趣十足。
这两个案例得出了一个关键的点:
教育要遵循孩子生理的发展规律,过早地学习,只会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
既然不刻意传授知识,那我们的孩子要干什么?
价值观塑造。
白岩松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带孩子参加辅导班,回到家已经是晚上11点,正要出电梯时,白岩松又按了一楼。
孩子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白岩松告诉孩子,这个时间大多都是回来的人,按个一楼可以方便人家早点回家。
从那以后,每次晚回来,孩子都抢着去按一楼。
情商训练。
情商之父戈尔曼曾说过:
情商训练可以重新塑造大脑神经回路,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还能让孩子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水平,心理更健康,更开朗。
所以,积极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
认识情绪是高情商的基础。
如果我们总是忽视,或打压孩子,那么孩子根本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各种情绪,更别说管理它们了。
生活自理能力。
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都放手让他自己做,然后给予积极的反馈。记住,保持耐心很关键!我们越耐心,孩子成长的越好!
同伴玩耍。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六岁前的学习主要通过玩耍进行。
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将会得到最好的训练,大脑皮层的发育水平会随着玩耍程度而不断提升。
户外运动。
脑科学研究表明:
大脑最喜欢的有两个,一个是氧气,一个是葡萄糖。
氧气负责运送垃圾,葡萄糖负责提供能量。
而运动,可以使身体和大脑的毛细血管变粗,可以提升氧气和葡萄糖的运输效率。
所以,想要孩子的大脑更好使,适度的运动是极其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以上五点在6岁前让孩子学会,比学什么知识重要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