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我们可能没读懂的一句诗
一、
有一首诗几乎每个人都学过,每次念到它,都让人动容: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就是《游子吟》,作者叫做孟郊。
可是,尽管这首诗无比催泪,但很多人其实都没有完全读懂它,老师也没有把这首诗讲明白。今天来讲一讲。
比如:写这首诗的时候,你猜诗人多少岁?
可能有人说,十八岁!上大学临出远门的时候写的;也可能有人说,二十二岁!考研失败去找工作的时候写的!
答案是都不对。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足足五十岁,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
这是年已五旬的孟郊写给母亲的一首“迟到的诗”。
二、
孟郊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是被母亲拉扯大的。
他还有两个弟弟。三个男孩皮起来是什么样,带过孩子的妈妈可以出来讲一下。
孟郊的家,是唐朝诗人里最穷苦的之一。他父亲生前是昆山尉,在县里工作,薪俸本来就微薄。父亲早逝之后,仨男娃要吃饭、要受教育,生活有多艰难,大家可以想象。
一说到教育,现在的妈妈们头都大。可孟郊的母亲硬是有本事,家里再苦,孩子也没有中断学习。
孟郊六七岁的时候就“色夷气清”,气度不凡,长大后更是文才出众。母亲鼓励他读书考试,对他寄予了很大期望。
要临出远门了, 母亲一针一针,给他缝着衣服。针脚尽量密一点,尽量结实一点,因为这件衣服,儿子要穿好久。
这一幕,长久地留在了孟郊的记忆中。
三、
我们可能以为,孟郊一走出家门,就靠着才华一举得中,金榜题名,戴着状元帽去迎接母亲。
大家想多了,那是许仕林。
真实的人生总是比电视剧里残酷得多。孟郊的奋斗之路非常苦。
每次给家里写信,他总是“妈,我很好,长安的朋友又请我吃小龙虾!”
可在写给自己的诗里,他才说了真话:
“长为路傍食,著尽家中衣”——肚子都吃不饱,经常求人赏饭。至于衣服,也只有母亲临行缝的那一件。
老妈给缝的衣服,成了关于家的最深记忆,反复出现在他诗里。
他说到商山的风雪很大,很冷;他还说到出门太久,衣服断了线,有的地方还破了;在寒冷的晚上,他冻得睡不着,坐着等待鸡鸣。
一转眼,少年蹭蹬成了中年,他已经四十二岁。如果是电视剧,主角到这把年纪不翻身,估计早没人看了。可孟郊却不能放弃,他要拼出成绩,回报母亲。
这一年的科举,他惨遭下第,没考上。孟郊复习、怒考,结果又落第。朋友王涯 、韩愈等都中了进士,韩愈足足比他小十八岁。
这已经不止是同龄人正在抛弃他了,连晚辈都把他套圈了。孟郊当时愤懑吐槽的诗,今天搞文字工作的看了都会觉得戳心不已:
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四、
孟郊这时候的人生,要放到朋友圈里,怕要被打入鄙视链底层,被成功学文章笑死。
可以想像,会有一百篇《孟郊,你只是假装在活着》《你的朋友韩愈已经年入百万》之类的文章在等着他。
永远不会嫌弃他的,是家里的老妈。
岁月流逝,母亲的年纪大了,皱纹深了,已经慢慢拿不动针线,缝不了衣服了。可她一直安慰和鼓励着儿子,尽管孩子已年近五十,一事无成。
所以我就说,母亲和母校是不一样的。在母亲的眼里,是没有所谓普通儿子和知名儿子的区别的。
贞元十二年,在母亲的鼓励下,两鬓已见斑白的孟郊再次背上书囊,踏上征途。
韩愈记录下了这一幕。他说孟郊“年几五十,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看,朋友们都知道,孟郊有一个了不起的母亲。
这一次,孟郊终于考中了进士,老咸鱼算是翻身了。又四年后,他得到了一个溧阳尉的微小的职务。
公示、任命……一切流程搞完后,他上任溧阳,把母亲接到了身边——总算能养活你了,老妈,虽然顿顿没肉。
作为诗人,他给了母亲一个最简单、也最隆重的欢迎仪式——诗歌。这一首诗,就是《游子吟》。
当落笔写下第一句“慈母手中线”时,五十岁的诗人多半泪眼朦胧,声音哽咽。少年时,老妈缝衣服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
五、
这才是《游子吟》的真正故事。
这首诗,不是少年之作,不是孩子写给老妈的懵懂作文,而是一场迟到了多年的报答,是一首多年游子和母亲团聚的诗,是一次弥补人生遗憾的欢迎仪式。
少年人写诗给老妈,多半会写“男儿立志出乡关”之类,大谈志向和抱负。
而往往只有经历了世事,体味了人间炎凉,更体味到母爱的珍贵,也更加有能力报答的时候,才会写出沉重如山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还想说一句,幸亏孟郊的老妈身体好,能扛,要不然就没机会看到儿子的这首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