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父爱的认知停留在朱自清笔下巜背影》的那一种:“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他艰难翻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默默温情时,观看《最后的旅程》这部电影无疑会挑战你原有的认知,当然将更新你的一些经验。这部电影演绎一对父与子,爱与恨,生与死,它们关联着人类最基本又是最深层的情感主题。
父与子
影片讲述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四处流浪、一路逃亡的故事。他们的逃亡始于父亲冲动杀死好友。片中的父亲情绪暴躁、举止粗俗、偷抢为生,无正当职业,游离在社会边缘和底层。儿子是一个善良有爱、敏感多思、聪慧可爱,没有正常家庭生活的孩子。
电影开篇展现这个父亲的真实形象。他对孩子言行粗暴,他带着孩子流亡,开始两人坐着长途客车,到站一下车,他将孩子留在车站,自己去酒吧买醉,与人一语不合,就拳脚相向。他带着儿子抢劫善意的印度女医务人员。他指使孩子在露营点的房车间,爬窗入门,盗取钱财。他甚至在前妻收留他们吃饭休憩时,趁她与儿子温馨谈话时,偷取她床头钱包中的钱。这样的一位父亲,另类非主流。
儿子是怎样的孩子呢?他是那么与众不同,影片开头就是孩子的特写,他抱着与自己身高差不多的长枪,在废旧停车场射击一只小兔子,表情冷漠、眼神阴郁。然而,后面我们看到他是那么渴望被爱,随着剧情的展开,一个温柔、善良,渴望爱和温情的孩子渐渐浮现。他陪伴父亲一起去探望母亲时,贫穷的父亲带他去墓地拿别人祭奠的捧花,他认真想选自己喜欢的花送给妈妈。他是那么坚强,当父亲将他扔到湖畔,他倔强的独自前行。
爱与恨
爱恨是人类最基础的情感。我们所有原情感底色来源于与父母的情感连接。也许你会意外,平常人与父母不是爱,还会有恨吗?
是啊,会有的。
电影中,孩子小楚克对父亲是有恨。父亲教会孩子游泳,方法简单直接:在他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扔进水中。不会游泳的孩子本能反应,狗刨式地游到岸边。他举起一块大石头,试图砸向睡在草地上父亲的头上。他的表情写着心中的恨意。
在行驶镜湖的车上,他确信得知父亲真的杀死了企图猥亵他的马克思叔叔,他不理解父亲的盛怒举止是源于对他的保护,他只知道马克思叔叔对自己有温存关爱。他为父亲杀死了唯一给他温存,陪伴他寂寞(他说马克思叔叔对他的举止是因为太寂寞)的人,充满了恨意。他一直试图用电话联系马克思,当得知他被杀后,他选择了电话联系警察举报父亲。
这些是恨,可是相对于爱,它们却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只似一缕微澜轻风。
孩子留恋爱,和父亲想留在妈妈身边,他问道:“羊妈妈是不会丢下它的孩子,是吗”;孩子会追问:“你们相爱吗?”爸爸也爱我吗?”他在旅游大巴上看到依偎在妈妈身边的孩子,眼神中透露深深渴望。
父爱在影片中展示得更为深沉。父亲重手杀死多年好友,是因为保护孩子的爱。父亲在第二次教孩子游泳时,温柔的托着孩子浮在水面的头。父亲见到孩子好玩将自己化妆成女孩造型,他的盛怒,也是包含爱的担忧。
最后,他们在爱中和解。硬汉的父亲对孩子说“我爱你!”,孩子也同样深情回应父亲“我也爱你!”,
唯有对父母亲臣服,爱和尊敬;我们才会获得幸福,拥有生命的能量。
生与死
影片的结局出人意料。当他们穿越澳大利亚原始森林,如天空之镜的盐湖,广袤荒漠时。孩子将父亲的事揭发,警车挟带滚滚尘土而来。
父亲交待儿子:“你告诉他们,找玛丽扬谈谈。”他让孩子回归到母亲身边。孩子母亲明确表示过“请你不要再来毁了我的生活。”,她不愿接纳他带着儿子一起共同生活。但是,他知道她对孩子充满爱,能给孩子安稳的生活。他坦然选择自己的死,祝福孩子活得更好。
孩子面对父亲的死,听到枪声,看到父亲倒下,并不是哭喊奔向他;而是奔跑着扑向湖水,他按照父亲的方式飘浮在水面。
这个结局,神似巜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杀手里昂将生的机会留给小女孩。
生与死的结局,喻意生命的传承。父爱,就是熄灭自己的生命,也要让你活得光明!
这部电影产自澳大利亚,主演雨果维克以往是《黑客帝国》、《美国队长》中的硬派型男,而在这部影片中落泊天涯,展现父爱柔情。小演员表演细腻真实,让人心生爱怜。
我相信,无论是《朗读者》中第二季百度李彦宏那种谦谦君子之风,让女儿赞叹崇拜的父亲;《背影》中将父爱凝集在几个红橘子中朱自清的父亲;还是这部电影中这么另类非主流的父亲,他们的生命和心灵深处都写着一个字:爱!
我唯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看见、深信、接纳这份爱,从而坚信自己的生命是值得被爱和珍惜,真正获得心的动力和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