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经在名篇《石钟山记》曾经有这么一段文字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这里有一句话,叫周景王之无射。
那么这个无射是什么东西?
这还得从此时的天子,周景王说起。
公元前521年,周景王要在洛邑铸造一口大钟,也就是上文的无射。
话要从公元前527年说起。
这一年,周景王的太子寿死了。两个月以后,他的夫人王穆后也死了。
那么,天子死了,各国就要派代表来吊唁。
晋国派的就是荀跞和籍谈。荀跞当时地位并不是很高,
安葬完穆后以后,周景王设宴招待荀跞。其实此时设宴并不合时宜,毕竟夫人刚死,就设宴。
宴席之上,这个酒器就引起了注意。这个酒器是鲁国进贡。
周天子一边喝,一边就问荀跞:伯父,鲁国进贡礼器,何以独独晋国没有呢?
荀跞向副手籍谈一使眼色。
籍谈说:我听说,诸侯分封诸侯的时候,会赐予封国明德之器,以证明法理性。而诸侯也会进献彝器给天子,表示臣服于您的领导。不过呢。您也知道,晋国身处戎狄杂居之地,对付戎狄还了不及,怎么能彝器给天子呢?
天子说:叔父,您大概忘了。晋国和王室可以亲如兄弟。当年先王成王和唐叔虞可以同胞兄弟,怎么能说王室没有给晋国明德之器。况且,当年晋国先君文公称霸诸侯的时候,天子是给了你们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分封南阳的土地。让你们统领诸侯,以安定王室。此事,想必你们晋国史册也是字字载于典籍。王室的历史中也有记载。怎么能说王室没有给你们明德之器呢?
换句话说,王室没有亏待晋国吧。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了功劳,记载在史册上。用土地奉养他们。用器物来安抚他。用车服来表彰他们。因此子孙后代不应该忘记。我们王室都是这么做的,没有忘记王室的责任。
如果叔父忘了这件事情,这恐怕就是忘记过往的恩德了吧,叔父的心在哪里?何况叔父您(籍谈),从前的先祖就是掌管晋国的史册,怎么能够忘记如此重要的历史?
籍谈听了天子的话,根本没法反驳,于是这场宴会,可以说就是不欢而散。
宴会结束后,天子对近臣说,这个籍谈看来要无后了,为什么呢?
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于是留下一个成语,数典忘祖。
籍谈回国以后,把前因后果报告给叔向。
叔向说:天子恐怕不得善终吧。夫人刚刚死去,本是忧伤的时候,结果天子把忧虑当成欢乐。因为忧虑致死,就不能说是善终。
结果他,一来和吊唁之人饮宴。二来,向诸侯索要贡赋。这实在太过分了。
他自己不守礼制,拿出史册有什么用?无非就是话多了些,自己却没能遵行。
但是此时也能说明,天子日子过的真是一天不如一天,只能靠索要财物过日。
公元前524,据《国语》记载
周景王为了搜刮财物,怎么办呢?
铸大钱。什么叫大钱?就是面额变大了。那么以纸钞为例,如果一个国家,纸钞面额越来越大,实际上说明,这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的程度是不断变高的。
比如,在当时,因为使用的是金属货币,1kg=100元,那么在不增加质量的前提下,增加面额。相当于
1kg=200元。
那么按道理来说,实际上他的真实价值只有100元,多出来的100元给谁了?就是政府无形中搜刮了100元的价值。
使用金属货币时代,虽然存在通货膨胀,但是相对于纸钞,他能做手脚的地方相对而言比较少。但是纸钞一旦通货膨胀,能够使一个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成为穷光蛋。
而政府这双手是闲不住的,如果没有一个监督的制度,光靠政府的自觉,通货膨胀是无法遏制的。
而周景王就干这种事请。大臣就苦劝,说
不可。古者天降灾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匾乎?民若匾,王用将有所乏, 乏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且绝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为演污也 ……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翁其人也。
其中有个大臣叫单旗,史称单穆公,提出著名的子母相权。
所谓子母相权,指的是货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
如果货币价值大,那么商品相应就会减低。反之亦然。
因此,如果百姓感觉货币价值大,商品贬值了。那么政府就铸造大钱,平衡之间的关系。如果感觉货币贬值了,通货膨胀了,那么政府就铸造小钱,试图把货币和商品的价值取一个平衡的关系。
举个例子,假如说一个苹果,他的价值是3元。
那么,如果货币贬值了,虽然货币面额写的是10元,但是实际的价值只有1元。
那么,买这个苹果,就需要30元来买。而商家标价也是苹果30元。
同样,如果苹果是3元一个。
那么,如果货币增值了,虽然货币面额写的是10元,但是实际上的价值是15元。
那么,买这个苹果,一张面额10元的货币,可以买5个苹果。
怎么平衡这个关系,就是收钱还是放钱。
通货膨胀,因为货币太多,那么就把一部分的钱收回来。相反,就放出去。
那么春秋战国,不是纸钞,就是铸造大钱和小钱来平衡。
但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怎么可能这么玩这个游戏。
以春秋战国为例,春秋时期的货币35克,战国12-17克,战国晚期10克。
也就是面额还是那个面额,其中的价值并不匹配,大量的钱财被搜刮到政府中。
所谓相权,就是取平衡,不是取平等。平等是不可能,所以只能取平衡之道。
但是《国语》这篇文章,虽然是最早描述相权理论的文献,但是有学者认为,此事春秋时期应该还没有发生,应该出自战国学人的手笔。
但是周景王没有听,于是搞得民怨沸腾,整个物价飞涨。
于是通过这样的搜刮民财,一时间暴富,既然有钱了,天子就要树威。
于是公元前521年,天子准备铸造无射大钟。也就是我们开头讲到那件事情。
但是造这口钟不容易,上文讲到的单旗劝谏周景王。
说:前几年,您铸大钱,已经弄得民怨沸腾。现在又要铸造大钟,这更是使得百姓困窘。前面铸造大钱,搜刮民财。现在又要断绝他们生财之道,这怎么可以呢?
况且,先王曾经有令,钟不可超过一百二十斤,现在你所造的钟,如此之大。搞得耳朵都辨别不出来音律是否和谐,这铸造起来有什么用呢?
音乐,绘画,都是为了耳朵清明,眼睛明亮。所以天子只有制造出准确的律,度,量,衡,百姓才能归心。如果君王分不清是非,轻易改变政令,制造过于邪恶的法度,百姓无所依靠,自然离心离德。君王失去了百姓的拥护,就和制礼作乐的本意相违背。
周景王前一次就没有听他,这回自然也没有听取。
于是他向乐宫询问,乐宫说:圣人制造音乐,使他们和谐,才能增加财富。因此乐器应该合适,声音应该和谐,如此可以说是正确的。
所以,如果铸钟过于庞大,搜刮大量的金属来制造,必然使得民力疲敝,只是为了自己心理的狂妄之心而满足。听来的声音,不和谐。制造的制度,不合适。对于教化没有好处。
先王制造音乐,是为了让人民安乐,这才能说是和谐。但是现在搞得民怨沸腾,没有不怨恨的。我斗胆地说,不认为,钟声是和谐的。
古人也说,如果百姓厌恶的,就不要去干,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戴。而三年间,君王造了两件百姓不愿意的事情,我怕您会被民众抛弃啊。
景公说:看来你老糊涂了,懂什么?
于是周景公执意制造无射之钟。这个钟的命运也十分传奇。
这个钟铸造以后,世代放在周王室中。后来秦国灭亡了东周国,就迁移到了秦国国都咸阳。
于是这口钟,就世代相传,从秦、汉、魏、晋。
东晋末年,刘宋开国之君刘裕灭亡后秦以后,把这口钟带回了江南。一直在南北朝,历经宋、齐、梁、陈。
公元589年,隋朝开皇九年,隋朝灭亡陈国。就把这口钟,迁移到长安。
据《隋书》记载
十一年春正月丁酉,以平陈所得古器多为妖变,悉命毁之。
这口钟就彻底毁了。
也就是说,这口钟,竟然历经了千年风雨,看着一个个王朝兴衰。
而在周景王在位期间,周王室又一次发生内乱。
其实,说白了专制王朝能发生什么事情?就是继承人争夺问题。
我们说,周景王原来的太子寿,死了。
那么太子寿的弟弟,王子猛就被立为太子。
但是周景王并不喜欢这个儿子,而是喜欢王子朝和他的师父宾起。
渐渐地就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君王偏爱幼子是有原因的,因为往往君王的王后,都不是君王愿意取得。都是政治联姻。
想当年,晋国的晋献公干嘛一门心思要废太子申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申生背后站的是王后的政治势力。
晋献公立骊姬之子,而骊姬原来本身就是戎狄的后代,在晋国没有什么势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平衡其中的政治势力。
但是话说回来,废长立幼,是非常头疼的问题。只要是专制王朝,这是死结,永远没法解决。而现代国家,如果有人要行专制体制,他的问题更为严重。因为很有可能继承人就是赫鲁晓夫。
但是上文说到的刘献公和单穆公坚决反对。
这二人,于是密谋要除去王子朝。
正巧,有一天宾起到郊外,结果看到公鸡弄断了自己的尾巴(我第一次知道公鸡是有尾巴的,用于飞翔和求偶用)。
于是他就问养公鸡的人,这个饲养者说:这是他害怕自己做牺牲(祭品)。
于是马上回去报告周景王,说:鸡害怕被人使用,而人就不一样了。牺牲,被人使用是很难的。被自己使用却没有妨害。
景公听完这段话,默然良久。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公鸡为了自保都能断尾求生,而天子甘心受二人挟制吗?
周景王此时看到单穆公,就是怎么看怎么不痛快。他就干了三件事情,好么,我做的每一件事,你就没有赞成的。
于是这一年(公元前520年),周景王组织了一场打猎。然后叫大家一起来,在打猎中,就准备除掉刘献公和单穆公。
但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没等这二位被除掉,周景王首先驾崩。死道上了。
于是后世就有阴谋论,认为他是被谋杀的。但是《左传》记载的是,周景王有心脏病,因此病逝。
更神奇的是,刘献公在周景王死了以后,过了几天,也死了。
刘献公一死,因为没有嫡子,于是单穆公拥立庶子伯蚠为继承人,这就是刘文公。
于是两家起兵,杀死宾起,立王子猛为天子,是为周悼王。
但是这件事情没完。还有一位呢?那位王子朝去哪呢?
王子朝不甘心,于是凭借官吏和周灵王,周景王的族人,发动叛乱。驱逐了周悼王,周悼王仓促地逃跑。
单穆公听闻此事,大惊,赶紧找到周悼王,让他躲到自己家里,家中一级戒备。
万万没想到的是,单穆公家里有王子朝安插的卧底王子还,劫持周悼公到了王子朝府上。
于是单穆公急忙逃跑。
王子朝此时乘胜追击,率军攻打单穆公。
万万没想到的是,战局再一次反转,单穆公竟然赢了,杀掉了王子朝的八员将领。
王子朝没办法,逃亡到京地。
单穆公于是乘胜追击,攻打王子朝。
但是再一次反转,王子朝纠集余党,把单穆公派来的军队,打得大败。
单穆公此时就想要让晋国帮忙。
于是带着周悼王驻扎在皇地,派人向晋国求援。
而王子朝这边,自然不肯错失良机,派人攻打单穆公。
结果,被单穆公的军队打得大败,主将还被俘虏了。为了震慑敌军,把主将活活烧死。
而王子朝攻打周天子的军队,打赢了。
在双方互有胜负,战局胶着之际。
晋国迟缓的大军最终开动了,由籍谈和荀跞统率这支军队。
此时单穆公这一方,底气就壮了,主动出击攻打王子朝,结果被王子朝打败。
晋国迎立周悼王为君,不过这位天子在如此胶着的战争中,过了一个月,驾崩了。
一年时间,两位天子驾崩,也算是稀奇。
于是立周景王另一个儿子王子匄为君,也就是周敬王。
晋国大军和天子的军队联合攻打王子朝,在强大的攻势下,王子朝势力开始衰竭。
在这个时候,周敬王向晋国说:情况已经缓和了,其他事情,王室会处理的。
正所谓斩草要除根,周敬王太高估自己实力了。
同年,公元前519年,王子朝再次起兵攻打王室。王室大败,于是王子朝进入王城,自立为君,称呼王子朝为西王。周敬王是东王。
这是,东周以来第二次出现二王并立的事情。
第二年,晋国的士鞅派士弥牟去王室探问,但是士弥牟只是问了一下百姓,就辞谢了王子朝,就回国了。那么这样一来晋国还是暗示要站在周敬王这边。
到了第二年,公元前518年,子大叔去晋国访问。
士鞅问起子大叔说:王室的动乱,该怎么办?
子大叔说:我老头子连自己的国家的事情都不去操心,怎么敢涉及王室的事情。王室动乱,使得小国害怕。而大国的忧虑我们不懂。
但是要安定王室,迟则生变。如果王室不安定,这是晋国的耻辱。
于是子大叔这番话,使韩起下定决心,必须把王室之事处理好。
于是公元前517年,韩起保举士鞅主持黄父之盟。
这一年,晋国、鲁国、宋国、卫国、郑国、曹国、邾果、滕国、薛国、小邾国在黄父会盟。
士鞅作风强硬,干练。
一出场,就要求各国向天子输送粮食,准备戍守的士兵和兵车。
各国摄于晋国的余威,不敢不行。
但是宋国人提出异议,说:我们是商朝遗族,我们是客人。你们家里闹矛盾,我们掺和什么啊。
士弥牟说:你这话当年会盟的时候怎么不说?历次会盟,你们宋国不都同意了安定王室的主张了吗?现在你们逃避责任,这有道理吗?
这次会盟达成了,说:第二年,安定王室。
而这一年,西王的军队非常强势,把周敬王的军队打得大败。于是单穆公再次向晋国告急。
于是公元前516年,晋国起兵勤王,最终打败了王子朝。
王子朝此时,向诸侯写了一封信(《告全体诸侯书》),
信中说:单旗、刘虿倒行逆施,王位他们想立谁就立谁。这符合礼制吗?先王曾经说过,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同样年龄,以德行高低为准。而太子寿早逝,理应立年长之人,可以他们偏偏立了年幼的。其中阴谋诡计,你们难道不知道吗?
晋国无道,是非不分,帮着这帮人行恶。导致现在我颠沛流离,只希望有人能够继承先王的遗志,讨伐逆贼,除去奸邪小人。
我们可以看到,王子朝之乱历经数年,王子朝凭借杂牌军,竟然能够自称西王。这个人的能力是不低的。反正天子是没有权力的,立王子朝必然高于周敬王。
而按照礼制,正如王子朝说的那样,自己是年长之人,何以不立自己?
王子朝最后逃亡到楚国。
王子朝最后期间,为了证明自己是法定继承人,把周代图书馆的所有书籍全部取来,逃亡到楚国。
而这场逃亡之旅,必然导致大量珍贵的文献,典籍丢失。是一场文化浩劫。
王子朝所带着的珍贵文献,竟然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在史籍,不见楚国有接受这部分典籍,也不知道到哪了去了。
而晋国此举,把诸侯对于晋国的怒火由这封信为导火索,全部爆发出来了。
但是王子朝之乱,并没有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