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某天,正在家中埋头苦读之时,手机有微信消息提示音。我点开一看,是同城的一闺蜜。
“留小妹,这阵咋没得你的消息喃?在忙啥子?”
“嗯,最近没咋刷微信了。在准备一个考试。”
然后,我们聊了聊近况,并约好国庆期间见上一面。
聊完后,想到她所说的“没有我的消息”,于是我点开自己朋友圈里的相册,看到最后一次更新,是在9天以前。她主动发消息问我近况,不是因为我们快半年没见面,而是因为我有9天没有出现在朋友圈。
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成了我们的生活实况转播?
我知道A去日本旅行了,因为他发了朋友圈;我知道B这几个周末都在加班,因为他发了朋友圈;我知道C跟老公闹别扭了,因为她发了朋友圈;我知道D的孩子当上少先队员了,因为她发了朋友圈;我知道E开始做微商了,因为她每天都在发朋友圈......
闺蜜不知道我到底在干嘛,因为我连续9天没有更新朋友圈。
二
那几天我为什么没有更新状态呢?考试只是其中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在二三个月之前,我几乎每天都会在朋友圈里现身报道。之所以突然“长时间”缺席,源自于一个小小的“打击”。
不记得是哪一天,我很偶然地发现自己被人屏蔽了!
我并没有自恋和自负到不能接受被人屏蔽。如实评价自己,虽然不优秀不富贵不年轻不美貌,但我在生活中的形象还算是正面、温和,平时在朋友圈里的言辞也算有节制也有礼貌、能鸡汤也能搞笑。再反省自己曾经转发的各种链接,也从未曾靠过恶俗无聊的边。
屏蔽我的不算是非常近密的朋友,但也是生活中偶尔能碰到、碰到后也能愉快聊天的那一类。想到不久以前还在互相点赞、真诚评论;每一次线下相见也是有说有笑的和谐友好局面。她屏蔽我是为哪般呢?我左思右想不得其解,陷入了猜不出某个字谜似的苦恼。
而且,我们还有不少共同的好友。那几天,每当看到她在其它好友的状态下点赞、点评,我便会手贱地去点开她的机册,看看她是否已经把我“解禁”。但出现在我面前的,依然只有她的头像和一根横线。我曾想过直接发消息问她,但又觉得未免太过小题大作。
当然,这份郁闷只持续了四五天。后来我冷静地分析,有可能是对方误操作,也有可能确实不再需要看到我朋友圈里面的内容。在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社交网络时代,早已带来资讯的大量重复、流量占用、空间拥挤。面对铺天盖地但对自己可能完全无用的信息,每个人都有权利和喜好去调整、清理自己的虚拟空间。
人家仅仅是屏蔽了我的朋友圈,我却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挫败感。这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把真实的生活跟虚拟的圈子搅混在一起,结果没搅成混凝土,倒拌出了一颗玻璃心。
三
于是,不管上帝笑或不笑,我开始认真地思考:我的生活,是如何被朋友圈层层绑定、并深度套牢的。
在刚进入朋友圈的初期,我跟大多数人一样,热衷于全方位360度的各种晒:
去外地旅游了,必须晒几张美景,哪怕,在现场被人山人海挤得骂爹叫娘,但只要晒出去的图文被点赞被羡慕,满足了!
好不容易做出一道家常菜,必须拍好照后,过滤一下晒出来。哪怕,美图背后的厨房象被洗劫过后狼藉一片。然后,一边狼吞虎咽一边浏览照片下方大群围观群众的赞美和口水,满足了!
孩子画了副简笔画、弹了首钢琴曲、说了句搞笑无忌的童言,一定要晒出来。哪怕,自己刚被这个娃折磨得想跳楼撞墙。看到评论里一片“真棒”、“大赞”、“好优秀”、“好可爱”,哎玛!满足了!
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仿佛不拍下来分享给大家,这一天就白过了。手上忙着拍照,心里还要赶紧构思对应的文字和排版。是要小清新?还是搞笑风?是要装深沉?还是玩自黑?在朋友圈里,人人都是文艺范,人人都是段子手。
在展示自己的同时,我们还得有充足的精力和热情去围观别人。朋友发了状态,得积极的响应和评论。即使找不到合适的言语,起码也要有个点赞之礼,以证明你的地盘我已来过。
晚上临睡前,总要习惯性地打开朋友圈,看看“发现”那里有没有小红点。哪怕朋友发送的信息自己完全不感兴趣,也要逐条检阅完标题才能安心睡去。早上,吃着早餐也要匆匆浏览着朋友圈,好象必须喝完满屏的鸡汤,才能开始充满正能量的一天。
只要不是有紧急处理的事务,总会拿着手机,专注地刷屏。仿佛漏掉了一条,我们就真的错过了什么。我们如此热情地关注着别人,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赞同。如果哪天忘记带手机,便有种被隔离在事外的惶恐。好象唯有紧握手机,我们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和周围的世界。
隔着薄薄的手机屏幕,我们打量着别人五光十色的生活。一边窥探、一边欣赏、一边忌妒、一边厌烦。是的,我们的生活已经被朋友圈深度套牢 —— 晒图、点赞、评论、转发,象一日三餐似的必不可少。每个人都沉迷在经过美化、编辑、过滤后的图片和文字中,有时乐此不疲,有时也无聊透顶。
四
那段时间,因为面临考试,我在厚重的书籍和小小的手机之间徘徊、彷徨、不安。网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爱恨交织让我一度犹豫:要不要把朋友圈卸载了,好清清静静毫无杂念地备考?但最终还是没有这样做。因为我深知自己的困扰:不是树在摇,而是心在动。
是啊。大禹治水都知道疏而不堵。难道关闭了朋友圈,我们的生活就会真的返璞归真、简单安宁了吗?恐怕未必。就象相爱多年分手之后的恋人,你可以瞬间在通讯录里把对方的名字删除,但真能抹掉他在你心中留下的所有回忆么?
何况,朋友圈给我们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弊端,欢乐远多于困扰。一个健康的朋友圈,可以让我们在分享和学习中逐渐成长。让我们象接受真实而不完美的生活一样,接受一个有瑕疵、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朋友圈吧。
所以,即便目前仍有轻微厌倦,但我依然还在圈里,隔三岔五地发布着状态。只是,我已经不会过多地在意别人有没有点赞、会如何点评。几个小时没用手机后,也不再强迫自己要把所有的未读信息一览无遗。因为生活很忙,随意就好。
只要我们没有时时刻刻、大事小事都被手机绑定,那么,朋友圈就不会象枷锁似的把我们紧紧套牢。轻松地游曳在朋友圈和现实生活中,不必急于解套,也无需庸人自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