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奇怪,在堕胎这一章,出现一个有静心品质的故事。第一次读,无感,再读,有了味道。
一个人,在荒野中,行走,口渴,忽然看见农舍,开心的想去,走近,看到农夫在忙,又怕讨人嫌,便装做淡然的走过。在生活中我们有多少这种情形?老朋友,没见时,满心欢喜的期盼,真见到了,时间的阻隔,环境的变化,彼此内心的考量,便让见面索然无味,也就如这陌生人,一笑而过,让丰富的内心情绪随了风。
他以为农夫不待见自己,但事实呢?农夫也是满心欢喜的等着他的到来,可是也有不想让对方看出、不愿对方有负担的小心思,明明一心想要,偏偏云淡风轻,如初恋中矜持的姑娘,但在矜持中就让心上人成了过客。
明明的彼此喜欢,是什么隐藏了真心?是头脑中无尽的念头啊,是我们的理智啊。可理智真的便智吗?有时,遵从内心是多么的重要。
陌生人,继续前进,再见农舍,身体的饥渴已让他无法顾及大脑的想法,大胆的上门,农夫纵然不期待他的到来,但来了,喝杯水,聊会天,发现彼此也很开心,农夫便留他再住一晚,送别后,心中做了永远的朋友。
遇事,我们常被教导“三思而后行”,但不是桩桩如此,许多时候,需要听从内心的冲动。当我们身体疲累到极,境遇困难至极,大脑中的意识不能再起作用,内心的声音便会出现,而那个声音才是真正我们的需要,也真正有利于我们。这便是良知。
夜里,陌生人说了一段话“我永远的陪伴者,是我的死亡”,“当我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以及必须怎么走下去的时候,这就静止不动一小会儿,请它给我一个答案”,“过了一会儿,它对我说的一句话就会自动浮现出来,如同一首闪电照亮黑暗”。遇到困境,置之死地而后生。但不至于死地的时候,静下来,内心会告诉你答案。
这种说法对农夫来说很陌生,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沉默地看向黑夜。然后,他也看见了,那个陪伴他的人,他的死亡。他在它面前深深地鞠了个躬。而他人生剩下的部分仿佛也发生了改变。从此他们知晓了离别的爱何其珍贵,以及如何让爱满溢。
我们一直的忙碌,以为生活长长久久,未来永远可期,却忘了死亡这个朋友一直在身边,如影随形。当我们看到了它,也就明白了我们生的珍贵。每天看见阳光绿树,每天拥有家人朋友,每天有工作忙碌......明白了生命的无常,才会倍加的珍惜当下的时刻。遇见的每一个人,都终会离别,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相处?不好好去爱?
海爷爷把这故事安排在这一章,有什么深意?未来到世间的孩子,曾到妈妈腹内一遭,便带着爱。“孩子的根本,是他们已经做好准备,为父母付出生命,孩子对生命的坚持并非不计任何代价,因为死亡也属于生命”,“孩子因爱为父母腾出位置”,父母因各种原因放弃了这个孩子的生命,使这孩子如那满怀热情来而的陌生人,这短暂相处的两三个月便是农夫与陌生人的一夜,陌生人继续前进,“即使你走了,也是我的朋友‘,孩子即使没见到太阳,也是我们的孩子,这份离别的爱在我们心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