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都能听到隔壁妈妈的怒吼。在孩子不上学的时间里,隔壁妈妈在教孩子学汉字,从笔画到书写到拼音。昨天孩子是“人”“入”分不清,今天是“山”“出”老搞混。
你肯定和我一样认为,她家孩子要上小学了,可实际上她家孩子才刚4岁。
隔壁妈妈教孩子认字,是受妹妹家孩子的刺激。妹妹家孩子不到4岁就已经认识几百个汉字了,隔壁妈妈深受打击,这才开始了汉字教学,只是效果实在是不敢恭维。这也引发出一个问题,4岁的孩子学认字早不早呢?
孩子该不该提前认字?
很多人反对学龄前的孩子认字,他们认为提前让孩子识字,是在消耗了孩子的生命力,文字符号会禁锢孩子的思维。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事实上,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在不断学习,图形、颜色、动物,甚至文字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载体。
美国阅读问题专家乔治·史蒂文斯说,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错误认识,就是阅读教育应当放到孩子6岁以后进行。事实上在3~6岁之间,所有正常的幼儿不需要任何努力,也不需要专门的帮助,就能完成对符号系统的掌握。
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育儿专家尹建莉也认为,孩子认字早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孩子早识字,有利于智力启蒙,孩子也可以尽早开始自主阅读,拓宽阅读面,同时还能减轻孩子小学阶段的功课负担,帮孩子获得学业自信。
尹建莉说,让孩子认字就跟教孩子认识水果动物一样,都是好的。文字是最具内涵最有效的沟通介质,更具有启蒙的功能,是启蒙教育中最应该赠送给孩子的。
所以,孩子认字,越早开始就越好。
教孩子认字的3个误区
现在的妈妈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让孩子早早开始汉字启蒙,这是好事。但很多妈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用不恰当的方式启蒙,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还让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
- 第一个误区:过度依赖认字工具
教孩子认字的工具很多,有专门的识字软件、书和闪卡。妈妈们在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毫不手软,有的妈妈光给孩子买识字闪卡,就买了1000多张。想着孩子认完这些字,小学阶段就不用愁了。
结果却事与愿违,闪卡上的字孩子认识,换个地方就不知道它是谁了。枯燥的识字方式,让孩子越学越不想学,闪卡全被打入冷宫,孩子对识字也失去了兴趣。
- 第二个误区:启蒙教育小学化
还有一种教孩子认字的误区,就是直接把启蒙当成上小学,隔壁妈妈就是典型的例子。小学怎么学汉字呢?笔画、读音、田字格书写一气呵成。孩子都没来得及体会汉字的用处,就陷在“书写不规范,横不平竖不直”的痛苦中。
过早让孩子按正规方法学汉字,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也无法实现认字的初衷。
- 第三个误区:随时随地考试
四五岁的孩子开始认字,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刻都可能成为考场,家长也特别喜欢用考试来检验孩子的成果。“这个字念什么,你看看是怎么写的?昨天刚学过就忘了?”
这种随时随地的考试,只会让孩子心生疑惑,难道认字也是一种错误?
为什么说这些方法是误区呢?因为这些方法都是让孩子机械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来的,这是他对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是机械学习,这些内容没办法跟人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联系,这样的学习是低效和无意义的。
为了认字而认字。用这些方法看起来孩子是认识了几个字,但一个个孤立的字没有什么意义,还容易被遗忘。
就跟我们背单词一样,只背单词很容易忘,但如果把单词放在语境中综合运用,就会记得很牢固只有把知识跟人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知识才能内化成自己的认知,成为真正掌握的知识。什么样的认字方法才是有意义学习呢?
有意义的认字方法:教恰恰是“不教”
尹建莉指出,教学龄前儿童识字的方法恰恰是“不教”。教孩子认字不是一件独立的事,不要用读写背的方式让孩子记住,字怎么写怎么读。要把认字作为附加内容融合到生活中,让孩子在不经意间学习汉字,掌握汉字。
- 最便利的认字方式:在生活中认字
文字是无处不在的,商场的广告牌、路标、包装袋、鞋盒、车牌等等,到处都有文字的身影。只要有文字出现,就随意给孩子念一念读一读,孩子就能跟这些文字“打个照面”,慢慢就“混熟”了。
我儿子班有个同学特别喜欢车,4岁就认识车牌号及车的名称,从京津冀到苏皖蒙,标致现代宝马大众,停车场就是他学习的场所。
在生活中教孩子认字不要太刻意,不要总问孩子“你认识这个字吗?你记得它念什么吗”?要自然地把字念出来。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帮我们找公交站牌,找车站的名字,找某个商店。
孩子偶尔念错也不要嘲笑孩子,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很多人都会把这个字认错,妈妈小时候也这样”,让孩子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认字念字。
- 最佳识字方式:在阅读中认字
现在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陪孩子阅读的过程也是让孩子认字的好机会。但我们要明确,认字只是阅读的附加产品,不应该成为主要目的。
正确运用指读
专家推荐用“指读”的方式陪孩子阅读,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指读的正确方法。
指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指着给孩子念,指读指的不是单个文字,而是书中的关键内容。可以一边读一边用手指字或对应图画,或者抓着孩子的手指字,让孩子建立起文字、发音和内容之间的联系,认识文字并理解文字。
指读并不是阅读的必须配置,如果孩子不喜欢指读,觉得手指放在书上碍事,那就不要指读,用孩子舒适的方式阅读即可。
不要翻译
在给孩子读绘本读书的过程中,有的家长习惯把书中的文字转化成孩子能听懂的童言童语,优美的文字变成了大白话聊天。
尹建莉建议,父母陪孩子读书要真正的读,读书上的文字,不要翻译成孩子的语言。你读过的文字会深深刻在孩子脑子里,你希望孩子记住的是“小鸭孤零零的,无精打采的走到河边”,还是“没人跟小鸭玩儿,他就自己去河边了”?
卢梭说,“人们在煞费苦心的寻找教孩子书写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字拼读卡和字卡,有些人把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真是可怜。”
虽然教孩子认字,卡片类的工具作用有限,但家长也没必要觉得卡片一无是处。卡片是中性的,好不好跟使用方法有关。比如,卡片就可以作为很好的辅助工具,跟孩子玩“文字玩打地鼠”游戏,还省去了制作的麻烦。
认字和阅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部分,在阅读中教孩子认字,认字多了孩子可以更自如的阅读。把认字和阅读割裂开来的方法,可能会取得短期效果,却违背了认字的初衷,也让文字失去它固有的价值。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好的方法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孩子认字的方式当然不局限于以上两种,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的点入手,自然地把文字展现在孩子面前,用“不教”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