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在即,回顾过往培训经历,发现培训这个事儿,总是有这样的困扰,特别是企业内部培训管理者的困惑——“工作本身就很忙了,还要来培训!”,培训应该怎么做呢?
这个矛盾就是“工学矛盾”
工学矛盾按辩论模式而言有两个队:攻方为培训管理者“我们花了这么多钱和精力请来老师来培训,可是大家都不珍惜学习的机会!每次培训都要“求爷爷告奶奶”一个个的请,好不容易来了,一个个又各种理由请假,你让我培训怎么搞啊!”
此时,守方学员代表队就轻描淡写的回答一句“培训本身是挺好的,我们也需要学习提升,但是培训内容和我们的需求不匹配,学了很快就忘了”
这样的问题实在太常见了,分析原因,大部分情况下症结点在于“培训主题与学员需求不匹配”,“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不吻合”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针对性、特色化”。
如何解决“工学矛盾”呢?
不少有经验并且有想法的培训经理开始采用内部兼职教师队伍。方向是正确的,但是问题是存在的:
1、内部培训课程大部分出现的是照本宣科,没有科学的教学技巧与成年人学习特点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导致课程的价值不高。
2、互联网时代的出现,信息爆炸的时代来临,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便利,“外事不喻问Google,内室不喻问百度”,信息便利的背后带来的是“大脑的缺失”,经常在企业导师培养项目当中看到了“百度课件”——把网上的内容拼凑一下成为了一门课程。通用课则罢,很多专业课程中,从企业的内部培训操作手册或教材上复制拼凑成一门课。
而无论是哪种情况的出现,都无疑达不到原计划培训的效果,提升培训的针对性,特色化。
如何解决培训的“针对性、特色化”的双重问题呢?
这个时候定制化课程与内部专家骨干、业务精英、管理好手的经验萃取就能发挥出其隐性的企业财富作用。
过去培训的核心逻辑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外部成功的企业经验或者讲师经验给学员带来新的视野与成熟的工作方法。而现在互联网时代下,视野的开拓可以通过别的应用手段替代,外来的工作方法能否符合本单位的工作环境,还是一个未知数。在这两个条件限制之下,内部定制化课程与成功企业员工的经验萃取呼之欲出。
那么问题又来了,经验真的能萃取吗?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太多的瑰宝在丢失,原因在于,为能将经验主义的成果系统化、结构化便于传播与流通,比如:针灸与占卜之术。同样,企业当中一些优秀员工的经验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企业有意向去让员工分享出自己的心得,但是往往效果不佳。因为说来说去核心关键意思不变:我也不知道,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大多数经验持有者,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拥有了多么让人羡慕的财富。那么真的可以萃取经验吗?
我们来看一个知乎的案例:如何回答女生“你喜欢我什么”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相信大部分朋友都遇到过,如何回答呢?单身狗、直男和撩妹高手都有不同的解答。
那么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否萃取成标准的方法流通开来吗?
一个网友给出了答案“公式=一个时间点+一件小事+形容润色+海誓山盟”
例句“四年前的一个早上,你忙碌着为我准备早餐,看着你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天使——美极了!那时候我便默默对自己说,这就是我要用一辈子去疼爱的人。。。。”
看完之后, 随机拿笔按照公式写出了自己的例句:还记得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你在电话里一遍遍的嘱咐我要赶快吃药,好好照顾自己,听着你焦虑的声音,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着应该就是我要共度一生的人吧。。。“
虽然两个句子切入点不同,但是都符合了上述的公式。撩妹这种高情商的活动都能标准化,那么我们的工作经验必然也可以萃取成果。
如何萃取经验呢?什么样的经验值得萃取呢?萃取的价值又是什么呢?带着问题,我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