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益和三六观(九)Education-Philanthropy-and-36Viewpoints@2019.8.3.

@“认知”扩张路径@舒适区 -> 畏惧区 -> 学习区 -> 成长区@不知何时进入我的手机的一副图

一眨眼,又是周末,今天分析《Something Ventured》中指导的如何评价公益资助项目的内容,比昨天的对公益组织的评价更细化深入了一步。「IDD」是投资尽职调查的简称,我也已经陆续在简书写了11篇小文分析。那么资助尽职调查(Donation Due Diligence,简称「DDD」),资助项目的好坏判断也应该有其自身的规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先从优秀的人那边学习吧。

一、原文

  1. Is the Project relevant? Does it meet a need or address a challenge?
  2. Is the projected impact worth the funds requested?
  3. Does the project complement the organization's mission?
  4. Is the project duplicative of another agency's work?
  5. Is the budget reasonable? Can the organization accomplish its objectives >with the funds requested?
  6. Is the organization in a position to realistically reach its projected target audience?
  7. Is an organization's proposal simply an effort to stay solvent and/or meet payroll?

二、注解

  1. 申请的资助项目是否和资助机构的目标相关?这个是资助得以推进的前提。
  2. 项目的目标影响力“值回票价”么?目标影响力的判断,值得我进一步探究。
  3. 申请的项目和被资助机构的使命的相关性,是否只是为了满足“1”而特的精心准备了申请书?
  4. 项目的原创性判断,以及和资助机构的其他项目的重复性可能。
  5. 预算的合理性判断,预算和项目能否执行完毕的判断。这一点挺具体、挺专业、挺考验被资助机构的能力和诚意度的。
  6. 被资助机构是否能够“务实又现实”地“到达”其目标受众?要屏蔽掉那些飘在空中、空怀热情、没有执行能力的机构。
  7. 申请的项目是否只是为了满足其机构“资金周转”的压力,比如只是为了支付某一部分员工的工资?这一点对于判断资助项目的“质量”很重要,也值得进一步细化探究。

三、体会

  1. 苛刻还是仁慈:为了更谨慎把资助机构自己的“善款”用好,在决定资助对象和项目前,“苛刻”一点更好;
  2. 专业还是感性:毫无疑问,当我们去现场访谈时,更容易被激发内心的“感动”,但回归“资助”目标本身,专业的价值更大、更持久、更值得被鼓励;
  3. 影响力的维度: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话题,针对不同领域的资助项目,一定有他的独特维度,所有很值得进一步剖析、深入思考、总结。

刚好,最近自己所在的公益基金会有几个公益项目需要选择和资助,那就理论结合实践。期待经过自己后续的深化探索,把「DDD」的思路框架也能和「IDD」一样总结出来。

好了,先这样。周末的美好时光,应该多陪孩子去体验世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