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 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慢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jia,读三声)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 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乃亲斟一斗为贺。雨村因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 `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 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天已交了三更,二人方散。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 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因使人过去请时, 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 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
品读
读这一段,我们要注意两点:
一是甄士隐听了贾雨村吟诵的诗以后,为什么说贾雨村“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
这是因为贾雨村的这首诗是模仿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所作的《咏月诗》而作的。
咏月诗
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
朗朗浩浩照长夜,掩尽微微无数星。
滔滔宏愿因之起,挺躯来济苍生灵。
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实际上,这首诗只有前两句:“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是赵匡胤作的,但这两句却有着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赵匡胤的雄心壮志。
后来一直没有哪个文人敢续写这首诗,直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才续写完成。所以说《咏月诗》是两位开国皇帝合作完成的。
因此,甄士隐听了贾雨村对月寓怀而作的这首诗后,才会说他“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
第二点,通过甄士隐赠送贾雨村银衣这件事,使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的人品品格有了更加鲜明的对比。
甄士隐听贾雨村说没有足够的盘缠进京赶考时,主动赠给了他50两银子,还送给了他两套不错的冬衣御寒。并且说明自己早有意接济,只是因为贾雨村没有提及,不敢唐突了他。
甄士隐不仅给贾雨村赠送了银子和冬衣,还给与了他足够的尊重,这又再次刻画了甄士隐的君子品格。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马瑞芳先生在谈到这个细节的时候曾说,我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蒲松龄曾给人做私塾先生,一年的工钱还不到二十两银子,而甄士隐一次就给了贾雨村50两,相当于私塾先生两年半的工钱。
这甄士隐老先生真的是够仗义疏财了。
我们再看看贾雨村在接受了甄士隐的馈赠之后是怎样表现的呢?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他把甄士隐对他的资助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了。
而且他第二天早上走的时候,连当面跟甄士隐辞别一下都嫌浪费时间,只让人代为转告了一下而已。
由此可见,贾雨村对甄士隐是多么的轻慢啊!
在后文中,贾雨村还受到了林如海的资助,那时,他对林如海却表达了足够的感恩之意。
同样是资助他,为什么他对二人的态度差别如此之大呢?
不过是因为二人的身份不同罢了。
林如海身居官位,而甄士隐不过是一个乡绅而已。
由此可见,贾雨村确是一个拜高踩低的势力小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