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三河市的一则“红蓝黑”招牌禁令闹得沸沸扬扬。起因是当地城管部门依据《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要求商户禁用红、蓝、黑三色作为招牌底色。然而,政策执行中却出现了扩大化,连黑色也被纳入禁用范围。蜜雪冰城等连锁品牌被迫改色,医院红十字标识甚至被刷成绿色,引发公众强烈不满。这场颜色风波,不仅让商户们叫苦不迭,更在舆论场上掀起轩然大波,暴露出城市治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三河市的这场闹剧,让人不禁想起成都春熙路那桩“黑底白字”的旧案。2018年,春熙路为打造仿古街区,一纸令下要求商铺统一换成黑底白字招牌。百年老店“陈记酱肉”的红色招牌用了三代人,说换就得换,结果新招牌一挂,老主顾们直呼“找不着地儿了”。更绝的是,统一后的招牌被戏称“丧葬用品店风格”,商户们联名上书,媒体一介入,城管部门才意识到问题,最后灰溜溜调整政策。郑州火车站的“统一招牌”争议也如出一辙。为了“提升形象”,城管部门照搬外地经验,强制统一招牌颜色和高度。结果呢?原本五颜六色的商铺变得“灰头土脸”,客流量直线下降。商户们怨声载道,政策实施三个月就匆匆叫停。
这些事件背后,是程序正义的严重缺失。从政策制定到执行,都充满了随意性。政策出台前,有没有做过调研?有没有征求过商户意见?三河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倒是发了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可文件里明明只禁了红蓝底色,执行时却把黑色也搭进去,这是典型的“政策加码”。更离谱的是,文件还没正式出台,城管部门就急吼吼上门执法,嘴上说着“城市规划”,手里却拿不出任何法律依据。政策对国际连锁品牌网开一面,普通商户却得“一刀切”。这种选择性执法,不仅违背了公平原则,更让老百姓寒心。
“创城”本是好事,但有些地方的“创城”却创出了“祸”。网上一搜“创城负面新闻”,案例比比皆是:某地为了“创城”,把沿街商铺的招牌全换成统一样式,结果商户们集体吐槽“没了烟火气”;还有地方大搞“墙面革命”,把居民楼刷得雪白,却忽略了老百姓晾衣需求,最后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三河市的“红蓝黑”禁令,何尝不是一种政绩观偏差?领导一句“要脱俗,要国际化”,下面的人就忙不迭执行,生怕“理解不够深刻”。结果呢?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代表吉祥、喜庆,说禁就禁;蓝色代表沉稳、专业,说俗就俗。这种“拍脑袋决策”,不仅脱离实际,更伤害了老百姓的情感。城市治理本应是政府与民众携手共进的“双向奔赴”,但在这里,却让人看到了政策制定中的“单向思维”。这种脱离实际、忽视民意的政策,注定难以长久。
据统计,三河市有1820家商户被迫整改招牌,平均成本达200-2800元,这对小本经营的商户来说,可不是笔小数目。更何況,招牌是品牌标识,说改就改,消费者都认不出了,生意还怎么做?部分商户因舆情改回原色后,还遭受了二次损失,三河市城管局一句“不心疼钱可以改回原色”,轻飘飘地把责任推给商户,这种态度,怎能不让人心寒?
政策制定的问题,往往出在决策层。三河市的“红蓝黑”禁令,决策层难辞其咎。要追究责任,就不能只拿基层执法人员“开刀”,更要从决策源头查起,让“拍脑袋决策”者付出代价,目前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已被免职,三河市委、市政府被责令深刻反思、全面整改。这一问责力度,堪称空前,也显示出事件影响的深远。城市治理中的“一刀切”现象,根源在于决策机制的不科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尤其是这种影响面广、可能会引起争议的政策,一定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公众参与,定期收集反馈,及时调整政策。政府工作人员要增强法治意识,依法行政。政策制定要有法律依据,执行程序要规范透明。对于明显违法的行政行为,要依法纠正,给老百姓一个公道。
权力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处处都应该奉行人民至上主义,而不是任性擅权,随意决策。只有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才能让权力行使不脱轨,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