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是在大兴安岭长大,和着爸妈回来的次数不多,但是从小就听老爸讲这个村子,讲村名的由来,讲村里的人,讲他小时的事……桑棵系子故事(村名的由来)桑科集(桑棵系)经碑文对比和资料查询整理出来以下的文字经大家参考。
鲁西一带,有一种地方戏剧,叫弦子戏,为百姓喜闻乐见,这种戏剧经常演唱的剧目之一就是《桑棵寄子》。此剧取材于西晋末年邓伯道弃子的故事。邓伯道,原名攸,字伯道,晋武帝时平阳襄陵人,累官尚书左仆射。《晋书•邓攸传》是这样记载的:永嘉末,没于石勒。……石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之。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卒以无嗣。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邓伯道“系子于树”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嘉祥桑科集村。不过戏剧《桑棵寄子》的情节却与《晋书•邓攸传》所讲的不同,其剧情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一对邓氏兄弟。老大邓伯道,讲求义气;老二邓伯远,忠厚老实。二人各有一子。有一年,兵荒马乱遭遇匪兵,匪兵到处杀人抢掠,百姓竞相逃命。因弟妻早年病亡,其弟伯远又外出未归,老大伯道就一面抱起弟弟的孩子,一面领着自己的儿子拼命逃命,伯道跑在前,儿子紧赶其后。由于两个孩子都很小,儿子跑不快跟不上,侄儿刚会跑,同时顾全两个孩儿,势必同被匪兵追杀无疑。他们跑到距今嘉祥城西北35里的地方,邓伯道见不远处有一片桑林,灵机一动,就把六七岁的亲生儿子领进桑林内,系在桑棵上,然后抱起侄子继续拼命逃脱险境。匪兵过后,村人都渐渐回到家里,此时伯道弟伯远也回到家找儿子,看儿子不在,估计是哥哥带走逃命去了,便和村人一道出去寻找,走到那片桑林附近,听到有孩子啼哭,走进桑林一看,见是哥哥的孩子在桑棵上系着,伯远和村人豁然明白,随即将孩子解救下来。
不久哥哥伯道也抱着弟弟的孩子返回家园,全家团聚。世人对伯道在生死紧要关头,不能顾全的情况下,舍儿救侄的义举极为赞颂。后来,在邓伯道桑棵系子的地方,逐渐形成村落、形成集市,为了纪念邓伯道的义举,遂把这个地方取名“桑棵系”,后来又逐渐演变成桑科集了。
梁宝寺镇境内有人类居住历史可追溯到春秋初年,王场村附近春秋属鲁国下邑阚城。镇驻地南3公里大张村现桑科集村,系晋代前立村,后人为宣扬邓伯道其妻的义举及大张村村民的收养美德,将其村名叫做“桑棵寄”,逐渐地演变为桑科集。镇驻地曹庄立村于金末元初。
几个说法都有,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张村是最早的,春秋初年公元前770年左右,距今有2790年左右。桑棵寄子的故事发生在两晋时期的319年左右,距今也有1700年左右(改为桑棵寄)。明朝1402年左右是孙家来到这个村庄的时间,距今也有618年了……
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古老的村庄!可是这个将近300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马上就要消失了……
几年前就想收集一下资料拍一些素材,整理出来。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的这个特殊春节,我散乱的拍摄了一些图片来记忆它的美好。
桑科集小学,老爸,哥哥,还有哥哥家的孩子三代人都在这个学校上过学,搬家以后就有新的校址了……
下面是孙氏族谱,里面的内容就不发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次拍摄这个村庄了,再见了古老的村庄……
2021年春 在这个春意盎然 万物复苏的季节,却加快了桑科集消亡的步伐……
早上起来骑行锻炼,媳妇说我们去哪里?回家吧,老妈擀了面条!其实心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过完这个春天就再也回不到这里了!骑进村子,远远的就看见大哥一个人坐在门口~我问他快搬完家了吧?他给我说:“都搬完了,就剩一张床,一个洗衣机。打算过完清明再走!在这住了几十年了,舍不得搬走……”对啊!大哥在这生活了60年了!
我有个想法,就是把每家的房子照下来,保存好,让桑科集留在我们的照片里……
可是精力有限,希望大家帮忙把自己家照下来,发给我。
2022年10月28 该死的疫情没完没了!无法工作……和媳妇说回家看看去?
空空的街道,空空的院落,空空的村庄……它消失以后,还会有几个人想起它?还会有几个人会讲述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