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个人看了场电影——《热血合唱团》,看片头就能猜到结局的剧情,还是狠狠的煽哭了我,是那鸡汤式的台词,也是教育背后的故事,这类似于中国版的“放牛班”,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正能量的故事,一群在普通人眼中的“问题学生”,一个有责任心的校长,一个会因材施教的指导老师,也许电影情节过于美化现实,也还会发现,这些孩子们的坚持似乎比大人们的说教更让人感动。但是还是会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作为一名老师,曾经也是从学生走过来,其实很多人都明白,没有天生的好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也并不一定就是坏学生,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时公平成长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老师是引路人。
影片中,热血合唱团的存在,源于一场“热血合唱团试验计划”,也源于卢校长的坚持——有教无类。片中三次出现“有教无类”,在卢校长眼中,有教无类,这群被遗弃的学生值得被重视,值得被治愈;在严梓朗眼中,有教无类,这群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值得被庇护,值得被发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并贯彻的教育思想,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这一教育思想都有着极其深渊的教育意义。
影片中的“废柴少年”,他们的问题大多与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同现实生活中一样,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生活环境的影响,总会出现一些普通人眼中的“坏学生”,这些孩子,他们的思想、精神等各方面都需要有人去正确的引导。在最后,令人最为感动的一点,便是少年们虽然褪去了“废柴”外壳,但依旧保留着自身的个性。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有时候也是师生间的互相成就、互相影响。
所以,有教无类面前,没有人能够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虽然在现实中,有教无类做得依旧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