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开始变暖,出了被窝皮肤感知到的室温就实实在在的告诉你气温升高了,打开天气页面,写着最高气温可至19度。19度应该有多温暖呢,倒是也一时想象不出来,直到出了大门,发现空气是温热的,立即围绕上来的,无论走到哪了都感觉太阳照在肩膀上暖暖的。路上的行人甚至有人都穿上了短袖,老奶奶们都穿上了颜色靓丽轻盈的针织衫,嗯,一如既往的,春天就是这么任性,一夜春风就来了,桃花也一下子就开了。
把散步的目的地设定成了一个教堂,路线最初的一小半是常常散步的路线,本应是熟悉且缺少惊喜,但路边因为天气变暖而打开大门的意式小酒馆,重新开放室外座位的咖啡馆,都带来了一些惊喜,路上散步的狗狗也多了些,灿烂的阳光下,路上的每个人看起来心情都不错。
步入教堂时瞬间被环绕在屋顶的管风琴圣歌轻轻的洗礼了一下,教堂内部整体简约冷峻,很有现代感但又不失庄严,堪比音乐礼堂的天顶设计让圣歌更具感染力,虽然目前为止不是任何宗教的教徒,但一直很喜欢宗教建筑和宗教艺术,当然只是非常肤浅的喜欢,并没有什么深度研究。不过换个角度说也不能把艺术这种东西向的太遥远,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完全可以任性,可以从它们那里接受到讯息,可以建立连接的,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好的,并不一定要深刻,要有逻辑,不喜欢也同理。但有的时候是矛盾的,接受到了一部分喜欢的讯息,又接受到了一部分不喜欢的讯息,很矛盾,最终的结论如果可以被量化,那就应该是如果有51%的喜欢,结论就是喜欢。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每个人判断的因素里,每一项都是有权重的,即便一个地方一件事一个人,都会有好有坏的地方,也都大概有一些普世的标准去衡量,但对它的判断每个人的判断权重可能天差地别,比如这个教堂,会觉得它内部的设计在简约中可以彰显宗教的庄严,但有从它的外部结构和附属建筑中感受到了了诸多违和感,当然可以理解天主教从欧洲来到东亚必然要融合演化,未必最核心最纯正的就是迷人的,但没办法,我的权重里违和感是很减分的,这种违和感说具体一点,就好像看到某些寺庙你从它的一根旧柱子就能感受到沉底的力量,犹如一位得道高僧,但一座太融合太又有点太花枝招展的教堂就像看到一个学艺不精的年轻传教士,看不到时间和信仰沉淀出的诚意。一点点的不自然,缺少诚意,虚张声势,故作姿态都让我不喜欢,有点胆怯,自卑但真实就可以接受,这种态度体现在一切与审美有关的事情上,算是态度鲜明吧。
但在生活上,或者说具体一点日常各种消费中又是一个非常非常中庸的人,好像没什么偏好,都是差不多就行,不会特别挑剔,甚至有点对付,不懂美食,不懂潮流,很少因为消费而获得喜悦,最近一次十分满意的购物是终于下决心去解决了垃圾管理问题,找到了一种厚实且不透明的大垃圾袋,扔掉破旧的垃圾袋支架,换回闲置不用好久的垃圾桶,一切变得令人很舒心,然后感叹,这么一个并不难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要拖这么久?为什么并不热衷于去改善一些并不难改变却可以提高一点点幸福度的事情?大概就是懒吧,拖延症吧,可能并不值得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不过简单一想倒也可以找出其中的原因,大概因为相比长期回报生活中更注重即时满足,去解决一件长期困扰但却“习以为常”的小问题,更愿意花精力去做一件即时就可以满足的事情,饭店不爱提前预约,按照当天口味当天可以吃到的一般都很满意,其实其中对味道的喜欢少于立即执行所带来的愉悦。今天现在立刻就想画一幅画并且一气呵成,完成感带来的满足也大于画本身的成就。在工作上其实也差不多,工作这种按年为单位的事情,因为单位大所以显得都像是长期回报,但显然我的工作变动频率相比平均值应该还是个追求即时满足的人。
因为选词过大,工作,生活两个词已经概括了一个普通人的一生,看来可以下结论说自己就是一个十分追求即时满足的人了,然后就是分析利弊,分析追求即时满足与追求长期回报的区别,在分析是否可以改善以及如何改善。即便AI和书都可以给你一个十分理性十分科学的答案,甚至可以可以做出一份机会去执行,但这是可以改变的吗,答案大概即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肯定的是如果真的有一份完美有效的计划,认真去执行,并且得到了很多正反馈,那可能会有效果。否定的原因很简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便有完美计划,也很难去执行。
不过这之前其实跳过了一个大前提,追求即时满足就一定是弊大于利吗?判断利弊的标准又是什么?成功标准?财富标准?幸福指数?…太多了,可以无限分解下去,然后还是不会有答案,因为在A标准可能告诉你你的即时满足性格是OK 的,但在B标准里可能告诉你这太糟糕了,没有什么比三分钟热度更差劲了,然后这种标准有无限个。然后呢,然后怎么办,陷入自证?还是学会自洽?可能就是随着环境变化,心情变化反复在其中横跳吧,然后往周围一看,其他人也差不多,并发出一句,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病”的总结加感叹。然后继续碌碌无为的过日子,然后一生就结束了。
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我要写这段文字呢?可能还是认为即时满足这个性格,也包括其他方面,是不好的,应该改善。想改善的原因是有点小小的欲望想活出更多可能,活出更精彩不那么碌碌无为的一生。也可能只是中年危机过程中的又一次尝试而已。
最终还是把这个词写出来了“中年危机”,是的,其实一切起因估计都是这个词-中年危机:职业倦怠,财务焦虑,身体和死亡焦虑,家庭角色倦怠….古人四十就不惑了,但似乎我的四十岁迷茫和危机感更多,虽然在某些方面相比三十岁时要“不惑”一些,比如不在追求炫耀带来的肯定,决策冲动少了一些,焦虑感有所下降,减少了无效社交。但很多问题仍然迷茫,比如会频繁思考人生的意义而不得,为老后财务问题忧心忡忡,担心身体越来越糟又越来越胖,余生该怎么过,该习惯孤独还是与之共存….
没有答案,很难有答案,可能就是隔一段时间记录一下,思考一下,然后过一段时间回看一下。然后惊讶发现,哦,我原来曾经这么想过。
但答案只能在接下来的每一天中去找,有时候是获得了小确幸的一天,有时候是自信心爆棚的一天,有时候是被击倒了的一天,有时候是试图爬起来的一天,有时候是被满足感覆盖的一天,但大多时候是孤独的,毫无进展的,没有思考的,又匆匆而过的一天。
实在找不到一句更明亮的话来结尾,所以那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