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分析之前,这小节内容我读了3遍。
我在确认读之前和读之后对“知道做到之间的距离”理解是否一致。
在读正文时我的理解是:
01.知道并不代表能做到,并且做到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做才会离我们想要的结果更近一点。
02.世界上大多数人知道但是做不到。他们知道很多有用的知识,但是不会践行他们所知道的知识。
在读之中,遇到“镜像效应”(文中出现2次)和“心理偏差”时,我出现了卡顿。
读完之后,我产生的感知:
01.尽管我们对一个东西知道,但是还是会出错。这是一个很常见的事实。就像有时候我控制不住情绪或者脾气,我知道把控好情绪,才能让自己更理性,能使得你对面的人更好,事情才能往好的方向解决。但是时不时就“暴走”了。不是身边人提醒,甚至自己都没发现。
这需要长时间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纠错,才能对情绪游刃有余。我们需要让“知道”融入身体的每个细胞,直到真的知道。
02.在查找资料和结合文章内容我对镜像效应的理解:
001.百度上的大意是:人们通过和外界的互动,就比方说如在与其他人相处交流、共事后,得到的外界对自己的反馈,结合自己对这些反馈的评价,判断或想象出自己的形象。
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依赖于外界和自我的认识。
002.文中第一处“镜像效应”:“然而,镜像效应总是无所不在,这样的一本我反复阅读次数最多,且对我人生影响巨大的书籍,在另外一些人眼里竟然是垃圾 ……”
我的理解是:外界的反应在一遍遍刷新作者对自我的认知。(总感觉不对)
003.文中第二处“镜像效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许是另外一个最为普遍的 “等人们发现镜像效应的时候已经太晚” 的例子。“
有些认知是滞后的,我们的认知是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各种经历、学习过后才有的。就比如年纪大了后才知道年轻的时候要好好学习,好好奋斗。而在年轻的时候,这些认知却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说越在早期掌握某些知识,做到你知道的这些知识是越好的。
004.关于“心理偏差”:我们时常会因为心理偏差陷入某些“陷阱”,做错某些事情,这里体现了逻辑的重要性。
005.最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要开始做、同时也只能边做边学。既然我们目前认知有限,我们做不到“初恋时就懂爱情”,那就边做边学。因为长成一颗大树的最好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006.后面的决策总比前面的决策好,而定投者有关定投的决策会越来越好,因为在两个大周期里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实践,让自己的决策越来越好。尽量趋近于并得到“前置引用”的效果。
关于4.4节文章分析:
01.what:讲了什么?
知道和做到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001.持续增强自己的场外赚钱能力。
002.更为重要的是反复接受投资教育,耐心走完从知道到做到之间的距离。
02.why:为什么这么讲?
生活中总是出现知道但做不到的事,比如小学时总把“候“写错。
03.how:如何展开的?
01.首先举例生活中普遍的例子,如人们小时候总是写错别字。
02.举例自己对逻辑的把握。作者反复学习“beyond feelings”以及长期的英语教学经历才完善了自己的逻辑。
03.指出人的偏差心理。
04.指出:之前决策的时候,必然缺乏的是之后的丰富经验。人们知道的东西是滞后的,很多东西无法天然知道。
最后,越早期知道正确的事情越好,对长期越好。而越早期的错误造成的长期代价越高。就像人们十年间对比特币的反应从“什么玩意”到"泡沫!骗局!”,再到所谓“皆难否...”,现在是,“我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