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之诗,辞,赋,带有明显的诗经味道,味道一词比较玄,可以用“集体美学潜意识”代替。
观陶诗,其主线是心情之走向,如风,如水,如山,是波浪状起伏的,在时空中展开。柏格森对于人的意识有如下观点:“人的意识与时间是同一种绵延,在数学上可用一段曲线来形象表述。”气,声,光,电,风,山,水都是沿波浪线传播(横波),如果证明不了绵延学说,至少在反映自然的真实性上,陶诗占了巨大优势。
所有艺术原则(技巧),在中国赋,比,兴,是集大成的总结,也就是大量的闲笔,铺排,赋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比即将情比景,对比排比类比正反衬,“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即是范例,有赋有比。兴在比之后直抒胸臆,娓娓道来,如“悠然见南山”,陶潜对比与兴的技巧相对擅长,“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等等随处可见。
至于陶老师资质,历史评价是“隐逸师宗”,木心先生称其为“中国文化的塔外之人”。就木心先生的评价标准而言(才能,心肠,头脑)可为俱一流,比之李白,杜甫毫不逊色。
陶潜自称哲人,其性格就很重要了,在《命子》中““我诚念哉,呱闻尔泣,……名汝曰俨,字汝求思……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是望子成龙而又失望的父亲(绝望而热忱,阔达之人)。“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在这里是天涯若比邻的王勃,丈夫志四海的曹植,十足的大丈夫,和及时行乐的虚无主义者。杜甫有绝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万古一情。据陶潜本人所述是“性本爱丘山,恐与世俗乖,吾驾不可回,倚南窗以寄傲。不为五斗米折腰。夏夜常抱饥,寒夜无被眠,在己何怨天,离忧欺目前,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一个大艺术家的豁达,自知。如今有谁能这样坦率去乞讨,更不提如实呈现出来,纯洁,大气,简单,勇敢,高贵,温和,热忱,自律,决绝,多情,善感,多思,孤独,痛苦,乐天,知命,恬静少言,性嗜酒,以植物菊自比,若以动物就是夜莺,“地球的粗服上一枚晶莹剔透的纽扣。”陶潜十足植物型艺术家性格,安静,虔诚,热切,绝望,痛苦,受虐,卑微,重整体非局部,“他不会爱某一个女人,”他更会像尼采,但丁,贝多芬寄情于柏拉图之恋。男女问题是最深刻问题,况且如不知道一个男人他对女性的态度,那只能认识此人一小部分,因此本人冒昧的臆测了这一节。二元性格论请参考《性与性格,最后的事情二书》。
再看诗经性格,孔子有言“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是一部时代集作,而305篇在一起丝毫无违和感,整个浑然天成,第一首关雎,赋比兴手法,整个诗经就是一片自然界植物界的神话,清澈,幽香,缥缈,淡雅,明畅,自然界浑如意味乱头粗服的美男子(不是女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没有一点藻饰,陶潜符此性格,二者有共同植物性“美的潜意识”,陶得此真谛。诗经既然是集体潜意识著作,那么其性格如何?与之类似的希腊神话又作何认识?
整个诗经的高度无法超越,就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是人性最为深刻的“植物性”。与植物界二而一,此即彼,汉赋唐诗宋词,越来越偏了(意图突破自然,建立规矩,强迫自然有情,多情,滥情,自然是不受人类驱使的,何况美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江山此夜寒,只能是艺术理想,不是自然面貌。)。诗经其受虐性(乐天知命,明哲保身)不仅是诗经时代的性格,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直到清末曹雪芹亦得其真传。像共工,夸父,惠施,公孙龙,司马迁,嵇康,王勃,李白,王维,罗贯中,兰陵笑笑生,李漁,是中国稀有的一类动物。诗经中的静,诚,善,孤,卑,苦,弱(植物性)就是整个中国民族特性的烙印,在诗经时代达到了顶峰。相反整个希腊神话是动物界的童话,战争,理性与感性(日神与酒神精神),矫捷,强壮,自强,联盟,平衡,保护,思维,独立,权力,动态美的巅峰。伊卡洛斯(不自由,毋宁死),俄狄浦斯(原罪),普罗米修斯(人类先知),俄耳普斯(自恋),宙斯(主神,严厉,花心,乱伦),赫拉(嫉妒),雅典娜(战争女神),阿波罗(文艺神),厄洛斯(小爱神),阿佛洛狄特(爱神),性格极其鲜明,爱恨分明,彻底的个人主义,勇敢,进取,任性和理性,希望,积极,自强不息的悲观主义世界观,施虐性(动物性)的“集体美学潜意识”。希腊雕塑,绘画多动物,人的力量之美感。
动物性和植物性的二元区分,参阅魏宁格《最后的事情》。
陶潜的成功(或者说失败),是一种性格(潜意识)的继承,想要超越陶潜者,非得认识到这个高度不可,虚无主义在中国扎根太深,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除了比较笨的墨子,几乎没人打算信仰上帝(玄学叫做鬼神),从周朝就可以利用天命来蛊惑人心了,一代代的哲学更是功利,目的性的“生活哲学”,老庄好点,老子将历史观直接运用到存在的范围内就大错特错了,时间先是一个存在概念,其次才是一个长度概念。庄子更是物我两忘的“唯我论”。木心先生受伤不小,到死还在为信不信上帝纠结。虚无主义从逻辑上就是对自我的否定,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功利主义,官僚主义,经验主义,现象主义,唯心,唯物主义多重变形,在理论上为不可知论。否定的全部理由在于价值的缺失(生离死别等等一切现象界的有限性面对无限时空产生的虚无感),可悲的是几千年的哲学寿命竟在原地打太极,竟建立不起具有说服性的价值体系,一代代犬儒下来,普世价值不断贬值,享乐,功能,自私大行其道。
我的耳畔又响起:“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已矣乎,亦已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