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女儿迷上了《中国好声音》,看半小时节目成了她的睡前必备,热爱程度甚至超过了听绘本故事。
那么一个不满3周岁的小孩,看节目时到底在看什么呢?
我问她,点点你为什么喜欢看“中国好声”(她说每次都会把音这个字吃掉)?她特别认真地回答我,“因为点点喜欢呀。”我再问她一遍,她说因为他们很漂亮。
一、画面感
一档节目画面的美观度就像一个人的外貌。好的外貌往往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因为人都是视觉动物。学演讲的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神奇的定律叫做71%定律,它是说当你演讲时,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有71%是取决于你的形象和自信程度。
或者我们从日益繁荣的美容产业,也能看出一二来,你不让姑娘吃一顿饭和折断她的一支口红来考验友谊,后面这一个往往更容易友尽。
当然美感也要尊重文化,尊重比例不是一位的放大元素。
近日有一篇爆文是关于修复文物的,当我们看到一座座佛像的修复对比图时,忍不住都要拍大腿飚脏话,哪些大气而雅致的文物成了喜羊羊般的配色,直接水泥糊脸糊手臂的样子,就像义务小商品市场的十元玩具,更何谈庄严肃穆。
当我们认识了美,拥有了审美能力,不是元素无限叠加,拥有生命力般的画面才有[漂亮]的一刻。
二、内容
我也问了胡先生,他为什么看这个节目。他回答说,听歌。
曾经有一段时间胡先生车里的音乐就是好声音合辑,倒不是他有多爱这个节目,而是省时。他觉得省去了在曲库里大海捞针似寻找的时间,而这个合辑的好处是不会出太烂的个,偶尔还会有惊喜。
从专业程度来讲,“好声音”未必能打多少高分,恰恰是这种通俗易懂的模式,走下来的状态更容易获得观众。
但是观众也不是傻子,如果内容相差太远,走音都能走好几首歌 ,那么只能变成看脸的其他的节目了。
三、故事
泰国除了榴莲香蕉乳胶枕,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不是还有那令你催泪不止的广告?
回想一下一个又个爆款广告,每个都在讲一个属于他们的故事。
我在看“好声音”时,其实是在听故事。
每个学员都会有不同的故事,不论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年龄,他们的主题就是励志,微梦想而来。
上一期我对陈彼得先生印象很深,一个乐坛前辈参加选秀本身就是一则励志的故事,更何况他是一个如此优秀的人,而且结局居然是没有导师转身。留有遗憾的现在和辉煌的过往的反差,在这档节目中也将成为故事。
回忆
“情怀”这个词,如今已经被用烂了。我和胡先生同时看一档综艺节目的机率是很低的,为什么它会是其中只之一呢?答案是青春的回忆。
周杰伦、庾澄庆、李健、谢霆锋四位导师的作品刚好充斥着我们的青春。
被翻拍无数次的《流星花园》的主题曲《情非得已》,董洁和谢霆锋出现在春晚的《因为爱所以爱》,李健还在水木年华时间的《一生有你》,周杰伦的还没有小公举时候的《星晴》。
偷偷藏起来的卡带和cd,抄下的歌词和贴起来的画报,那些回忆就会涌上来。
有故事有回忆,有内容也美观,我在看节目时看这些,你会看什么呢?
————————
放松一刻,也是输入。
我是小鬼,一个爱夹娃娃的摄影师宝妈。
日更day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