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法言》私記
一、《法言》與《太玄》
據《漢書》本傳,楊子以《法言》擬《論》,以《太玄》擬《易》。論語,有倫類之語;法言,有法度之語。論、法,名詞用為形容詞。漢儒之義如是。周易者,周,周溥;易,據孔穎達《疏》,有變易與不易義。太玄者,太,廣大;玄通圜,周而復始。又,玄為借用老學之名詞,楊子得黃老術於蜀隱君子嚴君平。故易一陰一陽,數積而為六十四;玄之數三,積而為八十一,老聃所謂“三生萬物”也。
二、“學”之訓故
論語首“學而”,皇侃《義疏》:“言降聖以下皆須學成。”《法言》首“學行”,《荀卿書》首“勸學”,步趨《論》也。《說文》:“學,覺寤”,《白虎通》:“學之為言覺”。訓“學”為“覺”,以疊韻為訓。然《法言》“學行”之學當訓為“效”,此以雙聲為訓。《法言·學行》:“睎驥之馬,亦驥之乘也。睎顏之徒,亦顏之徒也。或曰,顏徒易乎?曰,睎之則是。曰,昔顏嘗睎夫子矣,正考甫嘗睎尹吉甫矣,公子奚斯嘗睎正考甫矣。不欲睎則已矣,如欲睎,孰禦焉?”謂尹吉甫作“嵩高”“烝民”,正考甫效尹吉甫作《商頌》,公子奚斯效正考甫作《魯頌·閟宮》。則顏氏之子效仲尼,其誼豁然明白,所謂“顏淵習孔子”“七十子肖仲尼” 也。繇文字聲音上溯性理,謂學為覺悟,尊德性也;謂學為效放,道問學也。孟荀、朱陸自此分派。
三、五經與諸子
《法言·問道》:“或問道。曰,道若塗若川,車航混混,不捨晝夜。或曰,焉得直道而由諸?曰,塗雖曲而通諸夏則由諸,川雖曲而通諸海則由諸。事雖曲而通諸夏則由諸乎?”陰破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說。道,《說文》:“所行道也”。“問道”之道引申為晚周諸子道術。“直道”為司馬談所稱 “道家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曲事”為“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楊子欲尊儒,其義亦見於《吾子》篇:“捨五經而濟乎道者,末矣。委大聖而好諸子者,惡覩其識道也?” 《君子》篇:“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它人之道西北之流也,綱紀夷貉,或入於漢,或淪於沱。”《五百》篇:“何五經之支離?支離蓋其所以為簡易。”《寡見》篇:“或問,司馬子長有言,五經不如《老子》之約。曰,若是,則周公惑、孔子賊。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通一。”謹案,“古之學者耕且養”云云亦見於《漢書藝文志》。楊雄、劉歆、班彪、班固,一學派也。故《七略》(《藝文志》)以六藝冠諸子上,而《司馬遷傳贊》譏其“是非頗繆於聖人”。
四、禮與心
《法言·問道》:“深知器械、舟車、宮室之為,則禮由已。”即荀卿所謂:“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彊,彊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 《法言·問神》:“或問神,曰心。曰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測者也。心之潛也,猶將測之。況於人乎?況於事倫乎?”即荀卿所謂:“人何以知道?曰心。”其義則發於稷下諸家。禮為契約,心為理性,說見予《荀卿學新解》。
六、仁義
《法言·問道》:“或問交,曰仁。”此為楊子雲解“仁”之本誼。《說文》人部“仁”從人從二,其本誼廑為彼我相交之狀態,所謂‘’相人偶‘’也。孔子之新義,答樊遲問曰:“仁者愛人”,答顏淵問曰:“克己復禮”,殆兼內省外鑠而言,皆繇“彼我相交”一義引申而出。《法言·君子》:“或問君子之柔剛,曰君子於仁也柔、於義也剛。”與董子《春秋繁露·仁義法》:“仁者愛人,義者正我”之義相須而成。蓋愛人則毗于柔,正我則毗于剛。“仁者愛人,義者正我”皆以同聲為訓。“於仁也柔、於義也剛”亦然,仁、柔同紐,義、剛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