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记得是如何结束这段对话的。我很沮丧,也很疲惫。回到穿梭机,本想立马回家洗个澡躺床上睡觉,可有些不甘心,转身又回到屏幕前,点开梵先生的页面,愣愣的看着眼前这位曾经让我觉得无比神圣,现在觉得爱恨参半的人。怪不得他做什么事都做不好呢!原以为他是那种很单纯很热情的人,单纯到不懂世间的处事技巧而受到周围人的排挤。现在才知道,他根本就是一个喜怒无常情商很低的人,单纯还是仍然单纯,不过要命的是他身上那种刚愎自用和刁钻刻薄,还有些势力。这种偏执的性格才是他一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当然也促使他成了一位艺术家。我不想加上“伟大”,因为他并非灵魂的楷模,但我承认他是一个天才。
我的手指不由自主的在屏幕上滑动,将进度条拉到几年前,他还没有决定做艺术家前,他刚被那“欧洲最大的画廊”辞退后的时间。他离开巴黎去了英国。屏幕上他一直在走,在伦敦的郊区与城市间穿行。他时而走的快时而走的慢,时而干脆停下来看风景。他经常一走就是二三十英里,最多一次竟连续走了50英里。他先是在一所寄宿学校做老师,没有薪水,只管吃住。后来又去了其他的学校工作,帮助私立学校讨债啥的。
这段时间梵先生被现实彻底打败,连家族企业都不愿用他将他开除,这使得家人都很难堪。他的父母万分心碎和羞愧。我看这一点他父母跟中国的父母亲都差不多,梵先生的任何起居工作都牵挂着他们的心。谁说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很先进?至少在那个时候看不出来,这位青年的成长之路受到了很多来自家庭的干预和影响。我相信,他的家教一定是造就他这种偏执风格的首要原因。这偏执最终几乎是逼着他走上艺术之路,也逼他走向绝境,逼出了一位大师和一堆令人唏嘘的故事。
荧幕上的梵先生在离开他的事业失败地巴黎,他还在一直在走路,他很j沮丧、疲惫,跟此时的我一样。他差不多是为了走路在走,有点像是惩罚自己的苦行,即便是能坐廉价交通工具也不坐。就只是走,背景大部分时候都是田园风光。他从小就喜欢远行,喜欢在大自然中独处,喜欢观察各种植物和小虫子。他衣衫褴褛双脚起泡,跟他小时候一样。
他后来写信时提到“我是个旅人,只在路上,没有到达”。
我觉得他是在寻找。找什么?当然不是找钱,而是在找灵魂的依怙,找存在的意义。他迷失了,迷失在大自然和城市的连接上,迷失在本真和理性的漫长战役里,迷失在欲望与现实的冲突中。
这段时间他最喜欢的一段诗是:
这条路一直是上坡吗?
是的,一直到尽头都是。
这段旅程要走上一整天吗?
从日走到夜,我的朋友。
他喜欢上了一本书《天路历程》,描写的是:基督徒抛下亲人,踏上艰险的旅程,一路上经历形形色色人性的脆弱、愚蠢和诱惑。
他其实是在朝圣。
他后来决定成为一名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