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案例:有四个未成年犯罪的孩子,在严重违法犯罪后,因为是未成年人,最后判决是逃过死行,而后他们相视而笑。最为可笑的是,在法律惩罚的同时,他们居然还是那么轻松。完全不知道他们错在哪里。
家长们都困惑,孩子究竟错在哪里……好多家长感言,他们不是不管,在家里又是打,又是骂,又是讲道理,但就不管用……
他们胆大妄为,没有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实施严重犯罪后,在法律惩戒面前不知道错在哪里,不知道悔改。这其中原因,还是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家长不懂教育,不知道怎样培养孩子,更不知道如何训练孩子。比如爱心意识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等都是可以培养的。很多案例说明,在孩子六岁以前,是个性成长的关键期。如果任性生长,必然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直接关系。因此,要注意几个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等。
一,六岁以前,敢于对孩子说不。
关于孩子的行为与管教,不对就不对,要有规则意识。不要给他“惯”着,叹服孩子,大不了就是在地下打滚儿。这个时代,特别是跨代抚养“稀奇”孩子的现象,纯属于溺爱,一旦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你再给他说理,讲道理,已经太迟了。在他意识里,那些“错误”行为已经成为了理所当然。就拿上网来说吧!等到了那个年龄,才告诉他,你不能上网吧了,你再去教育那就晚了,他会给你对着干,离家出走,跳楼自杀,服毒……,在今日说法栏目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例,12岁的孩子就因为他母亲骂了一顿,就服毒自杀,为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爱在他的眼里是没有限制的。他就用你的爱来威胁你,她不知道死的含义。所以,这就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个错误信息,你的爱没有限制,因此,六岁之前说不,实际上是孩子最早的一个训练。最早,孩子的无助,都是用“哭”来表达的,一到三岁之前,他的哭都代表痛苦,但到了三岁之后就不是了,她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不是痛苦了。是在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的驱使下有针对性的。这时候就需要对其训练。在这一时期,抓住机会训练。三到五岁。什么事?他提的要求不合理,他要的东西不能给他,比如,他想要的玩具,家里有了无数,还要闹着买。他可能是闹着不走,这种情况怎么办?这就需要对他进行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你不需要去打他,骂他,也不要去说教,因为他正在苦恼,你说什么对于他来讲都是噪音,听不进去的。所以你要安静下来,一定要看他闹,哭,因为他是做给你看的。任他苦闹,包括一些过激行为,他是会知道痛的,等完了后,你在问他,疼不疼?等他哭的筋疲力尽后再问他,是不是回心转意了……
不自私,学会分享的训练。比如:有位妈妈就做的特好,孩子想吃橘子,妈妈剥开橘子后,一瓣一瓣的分,第一瓣送给爷爷,第二瓣送给奶,第三瓣送给爸爸,第四瓣就自然的给了妈妈,最后的给了自己。这样的训练,习惯成自然。
还有个吃饭前的训练。学会等待,不要急于将就孩子,家人不到齐不开饭,孩子肚子饿,是经得住多饿一会儿的,不要搞特殊,不要让孩子先吃等都是训练出来的。
不要打骂,任其哭闹,给其温暖,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