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在谈起孩子的“粗心”问题时,要么是一笑带过、要么是束手无策,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隐患。
在古龙的武侠小说中,往往看到这样的情节:凡是注重细节和前期筹备的人,往往可以在决战中胜出实力高于自身的对手,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这道理用在学习中同样如此。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在考试测验中重复犯一些“低级错误”而导致失分,难道100分和99分真的在知识储备上有差距吗?当然不是,差就差在“细心”二字。
那么,怎么才能改正孩子的“粗心”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根据“粗心”的不同诱因而区别对待。
第一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粗心。“粗心”一次可以,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点错误不出现,严格的来说,“一次性粗心”不叫粗心。但是,父母不能允许同样的“粗心”多次出现在孩子身上,因为这会养成一种习惯。当“粗心”成为习惯时,孩子会对一些常犯的错误“视而不见”,这也是一种心理学方面的规律。“江山易该,本性难移”,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正。当发现孩子粗心的苗头时,父母一定要及时纠正。
在《韩非子》一书说到,对人最有效的管理就是“激励”和“惩罚”,只要父母能将这两种手段运用纯熟,对孩子的每个小的进步“马上”表扬,对孩子的每次粗心“马上”惩罚,不愁孩子粗心的毛病不改。
而第二种“粗心”则不是真正的粗心了,而是孩子对所学习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在我孩子上小学时,有段时间总是出现一些貌似“粗心”的情况,后来让孩子自己检查时也往往能自己发现错误。那时就当成第一种粗心来对待,想着能改正粗心的毛病就好了,但是后来发现问题不是这样简单。这种“粗心”往往是由于对知识掌握不够熟悉导致的。
比如说,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让孩子做可能容易出现错误,但是让父母来做怎么也不会出现问题。这个对比就说明了,这种错误和粗心无关,根源还是由于“父母比孩子掌握的更熟练”而已。那么,对于这种貌似的“粗心”,父母就不能简单的用“奖与罚”的手段,更需要针对知识的弱项给予补习了。
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明白“有的放矢”的道理,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分析找出问题的真正根源,才能够“手到病除”,如果“药不对症”,自然难除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