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的发生
1、刺激感应阶段
刺激感应性是有机体能够对于其生命活动具有直接关系的外界影响作做出反应,表现为趋利避害的生物特性。
如,绿叶植物朝向阳光;根伸向有营养和水分的地方;葵花的葵盘朝着太阳旋转;含羞草被触摸后的闭合;以及单细胞的那动物的刺激感应性。
2、感觉和知觉阶段
(1)心理的反映形式
随着动物的身体结构的复杂化,出现了比感应性更高级的反映能力,此时它们不但能对具有直接生存意义的刺激反映,而且能反映那些对有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信号。比如,蜜蜂根据化的形状和颜色采蜜;猛兽根据小动物的气味和足迹追踪猎物;小动物根据吼声来逃避猛兽的追踪和袭击。这种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激的信号,并能否随信号刺激进行反映活动的新的技能,即心理的反映形式。
心理活动是在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出现的更高级的反映过程,他们之间表现出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有机体不仅能够对刺激物本省的性质做出生物学意义上的反映,也能够对刺激物信号意义做出反映,后者是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而是心理的反映形式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生物的本能不同;三是心理的反映形式是通过高级神经活动的分析和综合过程实现的,并随着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完善而不断提高其分析综合水平。
(2)感觉阶段
动物的感觉阶段是指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是动物心理演化过程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动物能够对个别属性或特征形成较为稳定的反映。
腔肠动物具有初步的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它们是网状神经系统,以泛化的方式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因此还不能够对信号刺激形成稳定的反映,它们的反映形式仍处在感应性阶段,还没达到感觉阶段。
蚯蚓具有各种感官的萌芽,如触须、刚毛和眼睛,开始能够分辨外界刺激物的意义而做出行动反应,标志着动物心理功能的出现,它们的反映形式达到了感觉阶段,即能够通过神经系统来揭露刺激物个别属性的信号意义。
昆虫头部的触须是嗅觉器官,如蜜蜂和蚂蚁能根据气味辨认事物、归途和敌我。蜘蛛根据落入蛛网中昆虫的振动来捕食。这些都是动物心理在感觉阶段的表现。
(3)知觉阶段
知觉阶段是指低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
3、思维萌芽阶段
思维萌芽阶段是指高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
4、人类意识的产生
(1)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语言在人类心理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意识
1、意识的含义
(1)什么是意识
意识人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具体来说,意识是人对环境刺激信息感知、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及终止的调节和控制。
人的意识表现在能够透过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或特征,来认识其本质和它们直接的内部联系,并能够根据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认识,指导、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或自身的内部状态。
意识出现的标志是具有自我意识。
意识的基本特征:1、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类意识的本质是能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实践活动,按照人类自身的意愿能动的改造世界;2、意识的前进性;3、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2)意识水平、意识种类和意识状态
意识水平:1、意识的基本水平,意识的基本水平反映了人对自己内部心理活动状态及行为表现的觉知,也反映其对周围环境刺信息的觉知;2、意识的中间水平,意识的中间水平表明人对环境刺激信息中的某一个事物或某一种现象的觉知,具有主观能动性;3、意识的高级水平,意识的高级水平反映了人对自己觉知、选择的事物或现象正在进行的思考,即自我觉知,它具有个人经历的特征。
意识种类:1、无意识,无意识是指人对其内在身心活动状态以及周围环境变化没有知觉,如内脏活动;2、前意识,是指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或信息,平时虽不能被觉知到,但在需要时或被注意时,可以复现或提取而达到觉知;3、潜意识,是指对正在进行某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人本身并没有觉知或毫无觉知。
意识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白日梦的意识状态
2、意识的功能
(1)意识的觉知功能
(2)意识的计划功能
(3)意识的选择和监控功能
3、意识的脑神经机制
(1)脑机能定位说
脑机能定位说认为,不同的意识活动和心理机能是人脑特定区域的功能
(2)脑机能整体说
认为脑机能与大脑特定部位无关,而与大脑皮层的整体性有关
(3)脑机能系统说
鲁里亚认为,人脑是一个动态的机能系统,他把脑分为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个脑机能系统是动力系统,主要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第二个脑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第三个脑机能系统是行为调节系统,主要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动作和行为的系统。
(4)脑机能模块说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高度专门化的相对独立的机能模块组成,这些模块非常复杂,但又十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它们是实现人的复杂而精细认知活动的基础。
三、睡眠与梦
1、睡眠
(1)什么是睡眠
睡眠指人所具有的一种半意识状态。
睡眠的特征:1、普遍性,人和动物都需要睡眠;2、必需性,睡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及心理活动的必要活动,人的睡眠时间因人而异,睡眠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与稳定。
睡眠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轻度睡眠,此时心率减慢,呼吸变得有些不太规则,身体肌肉放松,有时会出现全身肌肉收缩或急促的抽搐,脑电波开始变化,频率渐缓,振幅减小,主要是α波;第二阶段出现睡眠加深,脑电波开始出现不规则,频率和振幅大小频繁比变化,偶尔出现睡眠纺锤波、短暂爆发的、高频率的脑电波,标志着睡眠已经到来。纺锤波是睡眠与觉醒的真正分界。在纺锤波出现4分钟后唤醒睡眠者,会说自己已经睡着。睡眠的第三个阶段出现了新的脑电波,即δ波,这种波形频率很慢,标志着意识进一步失去,开始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睡眠的第四个阶段是深度睡眠,处于沉睡状态,此时脑电波几乎完全呈δ波,肌肉已放松,身体功能各项指标变慢。
(2)睡眠状态
睡眠过程呈现出两种做梦的基本状态,即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
(3)睡眠障碍
2、梦
(1)梦的含义
什么是梦:梦是在睡眠的某个阶段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意象活动。
梦与眼动
(2)梦的分析
(3)催眠
什么是催眠:催眠是指在认为诱导下引起的意识改变状态。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精神恍惚状态,表现为注意范围的缩小和对暗示性接受程度的提高,是在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催眠过程和催眠感受性
四、注意
1、注意的含义
(1)注意的定义
什么是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由于人的心理容量具有一定局限,因此只能感知到外界环境中的一部分事物,而不可能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左右刺激都作出反应,如果要对外界刺激产生清晰、完整的映像,心理活动就要选择特定的刺激作为对象。
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伴随一切心理活动共同的心理特性。一方面,注意没有特定的反映内容,人在注意什么实际上是正在感知什么、记忆什么和思考什么;另一个方面,注意总是表现在各种心理活动之中,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和起点,但注意不是反映事物,它只是保证人的心理活动能够更好的反映这个事物或现象,使心理活动具有组织性、积极性、清晰性和深刻性。
注意既可以由外部事物引起,也可以由人的内部刺激所致。
(2)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选择功能
注意的维持功能
注意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2、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
大脑皮层与定向反射:大脑皮层兴奋中心遵循负诱导规律,即当大脑皮层在一定区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时,就会抑制大脑皮层邻近区域的兴奋,使这些区域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如果刺激落在抑制区域,就不能引起应有的兴奋,也就不能得到清晰反映。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就是注意转移的生理机制。大脑皮层的额叶对调节和监督有意注意也具有重要作用。人在注意高度集中时,额叶的生物电变化非常明显。
脑干网状结构与定向反射: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号,其中一部分沿着感觉传导通路,即特异性传导通路到达相应的大脑皮层感觉区域而产生各种感觉,另一部分则进入网状结构,由网状结构释放冲动性脉冲,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事实大脑处于一般性兴奋和觉醒状态,从而保证了大脑能有效的加工特定信号。
注意的选择性是由脑的更高级部分(即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实现的。研究表明,在边缘系统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神经元,它们不对特异性传导通路的刺激作出反应,而是对刺激信息的变化进行反应。因此,当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信息时,边缘系统的细胞就被激活,若刺激信息持续出现并一直存在,它们就不再作出反应。
(2)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
无关运动的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3、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五、注意的品质
1、注意广度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注意者得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2、注意稳定性
注意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个对象上的时间品质。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长时间注意一个对象,人的注意会不随意的离开该事物,出现一种周期性变化现象,及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称为注意起伏或注意动摇。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个活动上的时间。也就是注意对象和行动有所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
(1)对象本身的特点
(2)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3)人的主观状态
3、注意转移
注意转移是指人根据一定目的,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过程。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
(1)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2)新的事物的性质和意义
(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4、注意分配
(1)活动的熟练程度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