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十六):国之耆宿,望重群伦。
清末大厦将倾之际,两位日后的双雄冉冉升起,较为年长的是北洋王朝仅有的一位文人总统徐世昌,而另一位就是北洋王朝的首任掌舵人袁世凯。徐世昌年长袁世凯4岁,谦逊老成,而袁世凯鹰扬不羁,早年间在陈州相遇,互补的性格让两人迅速成为挚友,结伴游历,共饮畅谈,志趣盎然。其后徐世昌赴京科考,轻才重义的袁世凯重金相送,依依惜别。
光绪三十三年,发迹后的徐世昌为清廷镇守最后的退路,也就是关外宝地东三省。此时袁世凯经历宦海沉浮,被边缘化而返乡寓居,此时已是黑、吉、辽三省总督的徐世昌,不仅顶住压力带去了北洋军第3镇将士,更是连主将曹锟的职位都没换,曹锟作为袁世凯的心腹之一,足以看出徐世昌此时对于老友袁世凯实力的保护。
而袁世凯的仕途之路上,有2次生死攸关的抉择关头,老兄长徐世昌更是给予至关重要的正确建议。庚子大乱中,撮合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投入张之洞等晚清重臣“东南互保”的阵营,当淮军悍将聂士成战死,清廷引以为为恃的武卫前军等力量损失殆尽,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军成为清廷安定天下唯一的依存所在,也为袁世凯日后拥兵自重留下机遇。
而在戊戌变法期间,徐世昌对于袁世凯及北洋军的生死存亡更是功不可没。百日维新期间,袁世凯在京师之所以左右逢源,离不开已在京城摸滚打爬多年的徐世昌为其四处打点,而在光绪的密诏送抵袁营之时,犹豫不决的袁世凯再次求教徐世昌。这次决定清朝庙堂最终走向的决断,一直以老成持重而著称,在清廷翰林院坐了9年冷板凳的徐世昌,此时也陷入沉思良久,最后做出这样的一个动作“将密诏覆于案上,但是背面朝天”,没有任何言语的徐世昌随即转身离去。
机敏的袁世凯心领神会,倒向慈禧太后阵营,其后也证明徐世昌的判断完全正确,掌舵大清四十七年之久的慈禧,早就对袁世凯心存警觉,在康有为等人策划袁世凯出兵对慈禧太后进行“围园”之际,当时的京城早已风声鹤唳,军机大臣荣禄作为袁世凯发迹的恩公之一,领慈禧之命,调聂士成麾下武毅军以及董福祥麾下甘军两支劲旅拱卫京畿,主要的布防方向就是北洋军的小站方面,所以即使当时北洋军挥师入京,胜率也依然很小。
所以说对于袁世凯“才堪应变”的称赞,老兄长徐世昌也在背后出力颇多,这位老翰林在日后的北洋风云中,也会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