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我老家发生了一起自杀事件。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因为高考落榜和母亲怄气跳江自杀了。等村民们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断了气,20岁的年轻生命就这样去了。
怎么说呢?这样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并不新鲜。对于高考生跳江、坠楼等新闻,我似乎已产生了免疫功能。但是今天在微信里,看到这一幕惨剧,心还是被刺到了。
我不敢想象女孩跳入河里的那一刻,对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决绝,不敢想象他们的父母该是多么的痛心。
高考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考生们该复读的也已经回校了,该读大学的也都接到通知书了,该出去打工的也该有了主意。这个女孩,在她生命中最迷茫的时候,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这个悲剧是一个家庭的,也是这个社会的。关于悲剧的启示,我想说几个方面。
01关于青年人的心理健康
高中生处于成长发育的转型期与定型期,通常会有一个比较脆弱的过度阶段,表现在心理状态不稳定,情绪管理不善,容易极端自大或自卑。在遇到挫折时,抗打击能力差。在重大事情上,极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剑走偏锋。
挫折教育是每个青年人的成长必修课。高中生还未踏出校门,社会阅历尚浅,经历的困难也少,遇到挫折往往产生两个极端:愈挫愈勇或急流勇退。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后果就不堪设想。家长和老师要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时疏导压力,陪孩子一起共渡难关。
青少年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坚强自信的走好每一步。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某个成长节点上的痛击往往加速成长。当世界以痛吻我,以战士的精神,报之以歌。
02关于家庭教育
第一是亲子关系疏远。亲子关系看似平常,一旦出现问题牵扯到整个家庭的神经。如今便捷的电子媒介(如手机等)密切了沟通的同时也给部分家庭带来了灾难。最常见的就是冷漠的低头族,沉迷于自我世界,对近在咫尺的父母,不闻不问,形同路人。当遇到问题不愿意和父母敞开心扉。
手机就像无形的墙,把孩子对父母的那份依赖变成了隔膜,把父母对孩子的关心隔在了墙外。
我认为,隔膜感还要靠沟通来化解。有效的沟通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沟通应该讲求方法,如尊重孩子的选择,多聆听孩子的心声,不摆家长姿态,和他们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多提建议少下命令等等。
反观我身边有的很多父母,不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走不进孩子的世界,不理解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亲子关系不畅通,不和谐。
第二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故事里的母亲,在孩子落榜的情况下,辱骂孩子,发泄不满,这是极其原始的教育方式。失败之处在于其教育手段的拙劣。对于一个成年人,亦或是陌生人,我们都懂得尊重,更何况是自己的孩子呢!父母出现极端化的语言或行动,可能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是,请不要忘了,你们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成才非朝夕之功,没有天生的弱者,多一点时间,多一些耐心,陪伴成长才是父母最好的爱。
据我所知,如今的广大农村仍不乏棍棒教育,仍有人拿出“高考决定命运”的道理教育孩子,这无形中缩小了孩子成长成才的出路,也给某些孩子的未来打了个死结,说到底还是某些父母思想守旧、观念落后的问题。
有网友说:别人说我不行,我不在乎,但当父母说我不行,我就会信以为真。很多时候虽然嘴上死不认账,心里照单全收。
孩子的自信来自父母最初的自信。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
当父母对孩子表示失望的时候,请选择换个角度,鼓励他吧。鼓励比抨击更有力量。孩子的认知有限,自尊心却无比强大。一个失望的眼神或许给他们带来一场心理雾霾,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外界稍加引导便会晴天。
孩子成长的有快有慢,永远不要放弃希望。人只要活着,办法总比问题多,一旦想不开,什么都完了。
03关于高中教育
我认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从未缺席。正如很多社会人士的判断:只要高考在,应试教育就不可能消亡。当下大多数农村,应试教育应该说风头不减。很多学校单方面注重分数,刻意削弱或者放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了一种“唯分数论英雄”的错误思想。可以想象,一个落榜生,迎接他的心理和社会压力究竟得有多大。
高考承载着一个家的荣辱。兴也高考,亡也高考。
极端的教育带来极端的孩子,造成极端的悲剧。
附: 自作随感小诗一首。
躲
小时候玩失踪游戏
希望父母找到
又害怕父母找到
最后还是自己走出来
长大了玩失踪游戏
却再也没有勇气出来
小时候躲在黑暗里
看到大人哭了
你笑了
长大后躲在黑暗里
寂静的房子
只剩下大人哭了
小时候躲猫猫
长大了躲自己
一样的恐惧
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