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又再次读了《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这本书是10多年前买的。这本书的出现,使得我在与孩子沟通时,能够心态平和,得心应手。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说在我家两个宝贝的成长之路中,它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本书我已经不记得读了多少遍,也曾给周围的宝妈们无数次推荐。
这本书克服了一些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结合众多案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亲子,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这本书里边会涉及到跟孩子相处时所常见的一些情景:
孩子有负面情绪时,我们如何回应?
如何让孩子听话?
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代替对孩子的惩罚?
当家长愤怒出现时怎么办?
这些情景每个家有熊孩的家长都会遇到。
其中最精彩的地方,我认为是如何回应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最常见的错误做法是忽略孩子的感受。
比如说玩具熊的一只眼睛掉了。家长会说“没关系,反正就是是个玩具嘛"“不要紧,再给你买一个"。这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会使得孩子不愿意跟你沟通。孩子会觉得跟你说话,你也不能理解我。
很多事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但是对孩子来讲,却是很重要。他会哭,他会难过,会觉得被忽视。当你不断忽略孩子的感受是,他也学会慢慢的忽略别人的感受,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知道了跟爸妈沟通是没用的。
尤其常见的是,男孩子摔倒了,我们常会说不疼不疼,快起来。试想:如果你摔倒了,別人说不疼你什么感受?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正确的做法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要发自内心的体会他们的感受。我们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我们能够倾听孩子,与他们产生共情,他们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困扰,更有助于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个误区,给建议。
其实孩子不需要你的建议。比如说孩子在学校里边被批评,他觉得委屈。这时候很多家长会讲“你是不是干什么坏事了?老师也是为你好,听我的,别计较这件事。”这种话会让孩子觉得两头受气。那我以后就不跟你说了,所以这种建议的方法其实也无助于让孩子跟你沟通。
那么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书中提到了四种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如果家长能够真正倾听孩子。孩子就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就更愿意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说。孩子需要我们的是我们能与他们共情。
比语言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方法。
3. 说出他们的感受。
比如“我知道你很喜欢这只小熊,她的眼睛掉了,真的好可惜。”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受。其实相反,当你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孩子心里会感到父母理解他们的内心,他们更愿意跟你说一些其他的事儿,可能对小熊眼睛掉了这件事,他就已经不在乎了。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比如说带孩子去超市。买过一个玩具之后还想再买其它的。这时候我会说,“咱们把超市里边所有的玩具都买走吧。还有所有好吃的也都买走。那妈妈的电车可放不下。咱需要让爸爸开车来,或者找一辆卡车来拉,或者…”孩子很喜欢幻想。当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得到理解时,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正如书中所说,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将他们养育成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极易让人精疲力尽的过程,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情况下,需要我们充满智慧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