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自网络
曾经无数次跟别人探讨过“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恶”这个问题,但很无奈,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同。学生时代,在老师的要求下练习毛笔字,就是从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开始写的,那时候自然认同性本善的理论。
慢慢长大点,逐渐看到了世界恶的一面,我开始动摇,常常会问自己:“如果没有教育以及法律约束,一个人自然生长是不是更容易变得穷凶极恶呢?那么,人之初似乎是性本恶的吧”。
而现在,通过身边、网络、新闻等等途径,领略过世间足够多的善与恶,渐渐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善与恶,其实从每个人出生开始,就是在我们体内共存的,人性本就是这般复杂。
正如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他的书《为何越爱越孤独》里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拥有两个“我”,一个自认为的好“我”,一个自认为的坏“我”,我们向外界展示的大多数是我们自认为的好“我”。我们苛求通过好“我”的展示,来得到他人甚至社会的认可。
无论是在爱情世界,还是亲子关系里,我们努力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也尽可能“为你好”,可结局为何总是不如预期的那样好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任我怎么去想、去思考,始终没有搞清楚问题的答案。
直到看了这本《为何越矮越孤独》,我的这些困惑和迷茫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答。在这本书中,武志红老师指出,其实问题的关键可能是:你陷入了自己创造的自恋幻觉中,于是你会不自觉地渴望控制所有人,包括你所谓的“为你好”也不过是在试图让他人接受你创造的幻觉,并妄想让他人成为你自恋幻觉中的一部分。
就拿父母对待孩子来说吧,绝大多数的父母都超级爱说这句话:“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话,否则你就是个不懂事的坏孩子。”是不是都听过这话?
小颜是一个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成绩优异,长相乖巧,高考的时候,父母希望她可以填报师范院校,将来做一名教师,因为教师工作相对稳定、体面,他们觉得做教师是女孩子最好的选择。
但是小颜喜欢画画,她梦想可以做一名插画师,实在不行,也可以做个设计师之类的,创造美是她的梦想,但是父母却无法理解,甚至为了干涉她的决定,说出很难听的话,原先那么多年和谐、美好的亲子关系瞬间坍塌,父母觉得小颜不懂事,小颜认为父母变了、他们不理解自己。
其实他们都没有变,只是从前的那些年,因为各自相安无事的活在自己构造的幻想里,没有冲突,也就没有矛盾,一旦这个幻想被打破,所有的美好假象就会被撕扯,从而出现裂痕,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间,总觉得彼此有代沟,无法沟通的原因。
婚恋关系里,这种矛盾也是如此,甚至,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得知美女也需要大便、男子转而提出分手的例子,因为男子幻想的美女是不是人间烟火的,自然也无需吃喝拉撒这些凡人才有的行为,一旦发现美女也需要大便,便觉得无法接受,只能用分手来逃避。
说到底,我们都活在自己的那套逻辑里面,一旦别人不符合我们的逻辑,我们就会出现排斥,觉得那是不对的,是无法接受的,这就是我们会越来越孤独得原因。
太自恋了,太强权了,可孩子也好,恋人也好,谁也不能做到完全听话,那是木偶才能做到的,一个独立的个人是一定没办法始终听另外一个人的指令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对恋人,刚刚开始恋爱的时候,总能甜甜蜜蜜,甚至逢人就说:“啊,我终于找到了我的梦中情人,他简直满足了我对男人的所有幻想(这里借用周迅说过的一句经典)”,这时候,似乎对方完全是自己想象的模样。
但是随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果对方依旧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爱你,那么就不会出现问题,但这个想法太理想化了,因为不可能有一个人始终按照另一个人想象的来行动的。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要是双方都各持己见,希望将对方纳入到自己的幻想世界,两个人可能都会产生“他/她没那么爱我了”的结论。
那么相反,如果有其中一方愿意改变自己原来的幻想和逻辑,接纳对方的真实模样,那么就算两个人磨合成功了。
都说,人是群居动物,我们都渴望被爱簇拥,害怕孤独,害怕不被接纳,可越是如此,越是不懂得如何去爱,越是害怕越是被爱伤害,好似进入一个无限循坏的黑洞,其实啊,学会包容他人的不同,才是被爱的第一步。
爱是成全,也是包容,但绝不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强加的给予,唯有一段平等的关系才能够长长久久,对爱人如此,对父母、孩子,也是一样,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接纳他人的不完美。
如果你也不太懂得如何去爱,真的推荐看一看武志红老师的《越爱越孤独》呢,从心理学角度去剖析不懂爱的原因,让你彻底明白错的究竟是谁。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爱的世界也一样。愿每一种孤独都有人陪伴,也愿真爱可以如灯塔般,照亮你我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