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dacity《Intro to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课程的驱动下,再次翻开了《设计心理学》这本尘封多年的书,那是刚读研那会,刚开始了解设计,整天泡在图书馆寻找相关的设计哲学、禅意方面的书,试图打通自己产品设计的奇经八脉,而Norman的书正是那会翻看过的,但是由于没有实践经验,除了前两张,其他的章节看起来比较累,记忆中残存至今的只剩下“用户不会用某个产品是产品设计的问题”之类的印象,无怪乎Norman也苦笑自己成了糟糕产品的代名词。当然本书的想探讨正相反,希望产品设计更易于理解、更易用。
再次阅读才发觉真是经典,值得反复阅读,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论据是基于人类认知心理学的,而人的认知规律变化很缓慢,设计可以基于此,根据具体需求设计出不同形态、内容、交互的产品。
在重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后,有种意识种植在我的阅读习惯中,那就是透过书和作者交流。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应该带着问题去和作者交流,所以读者去去充分挖掘作者想说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说。
以下就是自己的一点读后笔记:
检视阅读后,觉得目录编排有点乱,本书内容逻辑上来说,我觉得先是对比了好的和坏的日用品设计中的易用性问题,引出了一些设计概念和原则。然后剩余章节除了第六章,都在谈解决方法——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
吐槽,感觉这些章节不是出书的时候一起写的,更像是博客文章的集结出版。
本书的脑图拆解如下: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以用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基础,以产品的易用性和易理解性为侧重点。
7个设计原则:
1.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第三章)
2.简化任务的结构(第五章:日常活动的结构)
3.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第二章)
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第一章、第三章)
5.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性因素(看出可能的操作)(第四章)
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利用强迫性功能)(第五章)
7.最后选择,采用标准化(另一种类型的文化限制因素)(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