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演讲?
站在一大堆人前讲话,把自己的观念,想法传播给更多的人。
演讲也叫讲演,演说。是人们借助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针对某个问题面对听众,一对多得发表见解,说明事例,使产生某种强烈情感,从而感召听众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会演讲有什么用?
1.可以在父母长者的寿宴上表示感恩。
2.可以在重要的纪念日上表达情谊。
3.可以在孩子的家长会或生日宴上鼓励并激发斗志。
三,讲好会有什么收益,讲不好会有什么损失?
1.对股东讲好,能统一战略思想。
2.对员工演讲好,能聚汇人心,激发斗志。
3.对客户讲好,能把话说出去,把钱收回来。
4.对孩子讲好,能有效地沟通解决问题,使亲子关系更和睦融洽。
演讲中的五大困惑:
1)怕上台,紧张怯场
2)没话说
3)没条理
4)没重点
5)没感染力
成功有方法,失败有原因
1)怕上台,紧张怯场
通常表现有:还没轮到自己演讲就开始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次数频繁的跑厕所。造成的原因可通过相对应的练习来改善:
a.天生胆小 --- 不断上台适应舞台
b.没有经过系统训练 --- 找专业老师辅导学习
c.追求完美 --- 调整心态,记住邱老师的话:追求完美就是追求完蛋;不完美才是最完美的。
d.内心的负面心魔 --- 线下参加打开心门的课程。
2)没话说
没话说有两种情况:缺乏人生经历而没话说或 久经风雨,有人生,有阅历,只是卡在瓶颈倒不出来 --- 需要重点训练发言的思路。
3)没条理,犹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又犹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往 --- 一定要明确发言的主题。
4)没重点是没条理的双胞胎兄弟 --- 要合理分配发言的时间。比如40分钟的演讲,可以5分钟自我介绍,5分钟介绍公司,25分钟产品介绍,最后5分钟感谢大家的聆听。
5)没有感染力,能让情绪低落的人瞬间情绪高涨,精神百倍的演讲才是有感染力的演讲 --- 训练我们的目光,表情,声音,手势等,通过无声语言配合有声语言,打动观众,达到演讲目的。
7-21-90规律
根据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
7次的重复可以记住它
21次的重复可以养成习惯
90次的重复可以固化成为自己的一种能力
7-38-55法则
本法则来自上世纪90年代的一位美国哈弗教授写的一片论文。
占55%的最大比例的是无声语言,即演讲过程中的目光,表情,手势,台风等,也称作态式语言。
占38%的是有声语言,演讲时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能使演讲更具感染力。
文字内容即演讲稿只占7%。演讲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通过看书,看视频,听音频只能学到知识,只有像学游泳学开车那样实际下水去游一下,去摸一下车才能使演说成为自己的一种能力。
学习演讲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敢讲。挑战自我,突破舞台恐惧就敢讲了。
第二阶段会讲。刻意训练发言思路,让我们在舞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第三阶段讲得好。在突破舞台恐惧,敢表达自己观点后,再学习把文字内容提升到艺术层面,使演讲更有吸引力。
我将从克服舞台恐惧开始,从第一个7次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