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冯友兰先生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关于道家第二阶段:老子这一章时,体会颇深刻,求其是其中关于处世的学说。
书中提到弃智这一思想,作者认为知识本身就是人的欲望对象之一,以此作为手段来获取特定的事物,因此欲望之下的知识会成为一种手段,这与我个人总结的看人方法的内核是不谋而合,我认为要抛开一个人后天的知识,使一个人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展现自己,这是最真实的状态,只有在此基础上判断一个人才会准确。我也经历了几次面试,面试过程中或许有许多开放性的题目,或许也有多轮面试,但是无论如何,涉及个人专业知识的问题却很少很少,更多是依靠问题来深入了解判断一个人。这就是道家强调的弃智的思想吧。
一个人拼命渴望得到知识,以知识来展现自己的自信和礼貌,这本身带有一定的虚伪性。比如有的人点知识就沾沾自喜、高人一等,在外人故弄谦卑的姿态,这就是一种虚伪,内心是不真实的,境界不高。《老子》第十八章写道:“慧智出,有大伪。”正是表达了这一思想。也就是说,人对知识的拼命追求反而变成了一种欲望之下的功利性的色彩,而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人的欲望越大往往适得其反,所以你对知识的功利心反而会剑走偏锋,过犹不及。
根据以上这一章还提到了寡欲,也就是对欲望的把控要恰到好处,欲望过大,无限膨胀到头来两手空空;欲望过小,反而丧失了远大前途。同时一个人应该在道德的基础上行使善恶行为,没有道德,一个人的善行都可能成为某人利用的手段,因此作者也强调要顺德而行,《老子》中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因此顺德而行超越了善恶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