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说:“不知常,妄作,凶。”即人应知道自然规律,并据此指导个人行动。老子把这叫做“袭明”。“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
老子还说:“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用这样的方法,一个谨慎的人就能在世上安居,并能达到他的目的。道家的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老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就是如此。谨慎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
柔弱是保存力量而成为刚强的方法。谦虚与骄傲相反,所以如果说骄傲是前进到了极限的标志,谦虚则相反,是极限远远没有达到的标志。知足使人不过分不走极端。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说: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所有这些都可以从“反者道之动”演绎出来。道家的“无为”也可以从这个总学说演绎出来。“无为”实际上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为,也像别的许多事物一样。一个人若是为得太多,就变得有害无益。为的目的,是把某件事做好。如果为得过多,事情就做得过火了,其结果比完全没有做可能还要坏。画蛇添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老子》里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事”就是“无为”,意思是不要为得过度。
人为、任意都与自然、自发相反。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在这个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德”意指力或德。“德”可以是道德的,也可以是非道德的,一物自然地是什么,就是它的德。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因为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
按照“无为”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以内。“必要的”指对于达到一定的目的是必要的,决不可以过度。“自然的”指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不做人为的努力。这样,人应当以“朴”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
“朴”(simplicity)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观念。“道”就是“璞”(未凿的石料),“璞”本身就是“朴”。没有比无名的“道”更“朴”的东西。其次最“朴”的是“德”,顺“德”而行的人应当过着尽可能“朴”的生活。
顺德而行的生活超越了善恶的区别。老子告诉我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所以老子鄙弃儒家的仁、义,以为这些德性都是道、德的堕落。因此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人们丧失了原有的“德”,是因为欲望太多、知识太多。人要满足欲望是为了寻求快乐。但是他们力求满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结果。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强调寡欲,道理就在此。
老子还强调弃智。知识本身也是欲望的对象,它也使人能够对于欲望的对象知道得多些,以此作为手段去取得这些对象。它既是欲望的主人,又是欲望的奴仆。随着知识的增加,人们就不再安于知足、知止的地位了。所以老子说:慧智出,有大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