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终于开始上学了,可是在度过一个周末之后开始不想上学。从小被倾听长大的孩子很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不想上学”,“我不想和妈妈分开”,“我想天天在家休息”……老母亲我心里也在默默地流泪啊!
看着孩子玩的时候也时常惦记着不上学,晚上睡觉前担心地一遍一遍碎碎念,第二天早上从叫几遍才能起床到我一起来他就自己醒了跑到洗手间找我,作为一个妈妈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我多想说,可以不去上学,可以天天在家休息,可是我知道孩子的翅膀就是在这样的风雨飘摇中逐渐羽翼丰满,锻炼出足够的力量从我身边飞走,他的一生只能是他自己走遍千山万水,爬山涉水直到生命的终点,而我能表达的是我的爱,我的不舍,我的不是滋味。
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只有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标来发展的。所以我能做的是眼前尽可能多地陪伴,尽可能地了解孩子发展的阶段、适龄的行为,减少自己的焦虑。但是我可以表达我的爱,这些爱会在孩子心底里留下一颗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成一棵小树,让他在需要时还能坐在这棵树下,感受到妈妈的爱一直就在他身边。
传统的观念认为不要和孩子谈论他的害怕、担心,当孩子说不想上幼儿园时,给他讲幼儿园多么好(安慰),给他说上学的好处(分析),实在压不住了拿点好吃好喝甚至是动画片手机游戏给孩子(转移注意力),还有可能哄着哄着家长自己也烦了、急了,大吼一声“必须去!”(命令)然后孩子要么哭闹的更厉害,要么再也不敢表达,只把这些恐惧慢慢地压抑起来,留存在潜意识的最深处,然后在一生中不知道哪一个时刻被触动了,跳出来莫名其妙的发一顿火。
而孩子说不去幼儿园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呢?今晚我和张宝的对话如下:
宝: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我:你不想去幼儿园,你有点难过。
宝:呜呜呜,我不想和妈妈分开。
我:你想和妈妈在一起,不能和妈妈在一起很伤心。
宝:是,我不想和老师。
我:你不想和老师一起,你和妈妈更熟悉、更亲近。
宝:嗯,妈妈你明天上学吗?
我:是的,妈妈明天也要上学。
宝:呜呜呜,你能不去上学吗?我不想和妈妈分开。
我:妈妈不能不去上学,和你分开我也有点舍不得。
宝:我想要和妈妈一起上学。
我:你想出来的办法是和妈妈一起去上学。
宝:是。
我:可是妈妈上学不能带着小朋友啊。(搂了搂)
宝:可是妈妈,我想和你上学呀!
我:你想和我上学,不想去你的学校。
宝:是,我不想和老师一起,我想和妈妈、爸爸一起。
我:你不想和老师一起,想和妈妈、爸爸一起,因为和老师在一起没有和妈妈在一起踏实。
宝:是。
我:你心里很不安。
宝:是。……妈妈我能看一集动画片吗?这样我就不想上学的事了。
孩子第一次离开家,没有熟悉的亲人,开始尝试集体生活,开始受到规则的约束,他可能不能完全自己吃饭吃饱肚子,他可能不能安静地配合老师活动,他可能小便不小心打湿了裤子,他可能没有大人的陪睡很难午睡入睡,他会挫败、沮丧、害怕,担心……但是这就是学习的开始。孩子通过不断地尝试——做不好很沮丧——情绪自然流淌,然后又有了力量再去尝试,周而复始的被看到、被允许,让孩子慢慢地有主见、有胆量、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同时慢慢的获得家长期望的品质:聪明、勇敢、不怕困难、爱动脑筋。而家长要做到的是看到自己内心的恐焦虑,并且和孩子如实地沟通,让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适应、发展。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