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4.
地点:上海
情景:面试
毕业一年,在表哥公司帮他管理账务。前阵子因为公司内部的一些原因,最终选择辞职。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没有一技之长。在智联上投了简历,求职意向选择了文案编辑、新媒体运营的方向,可是一连投了几家收到的消息都是HR看了我的简历后觉得我不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这时候才发现,实习一年加上工作一年,我积累的好像只有年龄往上加了两岁,其他的,真的一无所获。
前几天接到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邀约面试电话,大致了解之后知道是招聘数据分析师,因为急着找工作,约了14号下午两点去面试。
时隔一年再回到上海,好像已经很陌生了,火车站还是很多人,看着那些手里大包小包的打工者,让我想起一年前的自己,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
大学专业旅游/酒店管理,实习便去了学校合作单位在上海的总公司,酒店预订部的预订专员,就这样在上海待了半年,那是第一次在我喜欢的城市生活。
从我高二开始就幻想着有一天能去上海,梦想成真的那一刻,说不激动都是假的。七月中旬上海那边的人事经理就打电话给我问什么时候能去报道,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真的是既憧憬又紧张。大三的暑假学校放的比较晚,考试结束后只在家休息了三天就出发去上海了。
和人事经理约好了三点报道。
七月的夏天已经燥热得很。两个小时的车程,一点睡意都没有,大概是真的兴奋又紧张。进入上海市之后,开始透过玻璃窗窥视这座一直以来活在我梦里的城,高楼林立,蜿蜒的的高架看不到尽头,都市里的繁华一眼便现。
那时候不用考虑房租(公司包住),也不用考虑把工资上交父母,实习工资虽然不高,但那时候1800的底薪加上提成,平均下来一个月也能有接近2800的收入,听着的确一点都不高,但是旅游专业如果去旅行社实习,工资只有1500,酒店最多也就2000多一点,而且初入社会,新人根本没有竞争力。所以那时候觉得自己的工资在同学中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虽然我妈不是很赞同我去上海,毕竟魔都在普通人眼中只和“高消费”“高竞争”“高攀不起”这些字眼有关,但最后我也真的去了,我妈便不再说什么了。
在上海的半年,工作还算顺利,和同事相处也挺愉快。公司的房子在一个不错的小区,小区出门就是菜场,休息的时候自己买菜做饭,周末和朋友逛街,参观着魔都的角角落落,那时候真的觉得上海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过不下去。
半年后公司内部调动,我转回了苏州的分酒店。那时候想过毕业就回家乡,可没想到会那么快,说没有感情是假的,半年也习惯了在上海的快节奏,习惯了市中心的热闹和人来人往,习惯了每天在写字楼来回奔波……
在公司上班的最后一天,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早上八点半的13号线还是那么拥挤,金沙江路还是那么堵,天桥也还是没有修好,公司的一切都还是那样,只是,我要离开了。
搬出宿舍的那一天,我给同住的舍友们做了最后一顿饭,一桌子的菜,仿佛一切还是我刚住进来时候的模样。大概,那一天是我们五个小姑娘聚在一起的最后一次。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这座一线城市里年轻又彷徨,只为那一点点的存在感努力。
思绪拉回眼前,面试我的是一个年轻小伙子,交谈近一个小时,了解了大致需要的工作知识以及技能,面试结束的那一刻,他说他就比我大三个月,当时有被惊到。
当我走出公司大楼的时候,回到地铁站,脑海里不停地出现面试时的场景,耳边也不停地想起那个小伙子的话,原来我对上海这个城市,真的仅仅停留在喜欢的层面——只是喜欢它表面的繁华,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它内在的实力、格局、人文和市场分配。那一刻,我知道,我在上海没有立足之地。至少,目前来说,仅凭自己一腔热血,真的支撑不起整个梦想。
可是,自己的梦想,又是什么呢?
于我而言,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写作是一直以来没有放弃的,但是这个社会,能写出爆款好文的人实在是太多,回头看自己写的这些真的只是无病呻吟,毫无普世价值。
我知道,一切从头再来很难,但是该和锋芒毕露的自己告别了,该静下心好好写字,该做个普通人了。
愿你未来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