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南京大学
——答友人问
某天,一个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会上南京大学?
我当时心里一沉,有种模糊的、极不舒服的感觉,涌上心头。我没有回答,不知从何说起。
记忆开始复苏,那些封存在心底,不愿想起的往事,逐渐浮出水面。
我为什么会上南京大学,是因为我的爸爸。
请听我从头讲起。
我爸爸生长在农村,初中毕业后参军,从部队复员后,在县政府当公务员,成功地从农村户口变成了“商品粮”户口。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爸爸下海做生意,此后十二年,长期居住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前沿之地——广州。
那时候,沿海与内地,差距很大。因为物流不发达,在我的家乡,即使是像香蕉与菠萝这种热带水果,都是很奢侈的。我第一次见到广东的黑皮甘蔗时,就很疑惑,这根甘蔗是坏了吗,还能吃吗?每次爸爸回家,都能带回很新奇的东西。我会兴奋地把他的包翻个底朝天,得了好东西,还要去同学面前炫耀。暑假的时候,爸爸会带上我跑生意,第一次到广州的时候,我被那丰富的物质亮瞎了眼。我最爱的是服装批发市场,各种各样的漂亮裙子令我眼花缭乱。这些都是愉快的记忆。
可是,随着我渐渐长大,我感觉到生活中缺了什么。那时候,电话没有普及,更别提其他的通讯工具了。爸爸一年就回来几次,回到家,也是和妈妈闹不愉快,有时候,待几天就走了。尽管我成绩很好,但我的内心总是有一些自卑、害怕与怯懦。而且我慢慢地知道,我妈妈过得很辛苦,有几次我看到妈妈哭泣,心里便生出了对爸爸的恨意。邻居们的闲言碎语,我其实都能听懂,我恨爸爸不负责任,只顾自己逍遥,让我妈妈独自面对这一切。别人问起我爸爸,我都不愿意谈起,只说在外地。内心的阴影,再也没有消散过。
我十六岁那年,爸爸从广州回到家乡发展,开了一家工厂。同年,我上了高中,寄宿制。高中时,只有周日休息,大部分同学都会回家,我一般就在市区里逛逛,买买生活用品,看看书,并没有十分想回家。有时候,我爸爸会来给我送东西,通常我们也是相对无言。我已经长大了,不是那个乖乖地跟在爸爸身后的小女孩了,我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有了自己的世界观,青春期的世界观。虽然,我们内心都觉得有必要亲近一点,但是因为十几年的成长缺失,产生的那种陌生感、距离感,怎么也无法逾越。只要他多问几句学习与生活,我就心生厌烦、出言不逊。看他默默无言,我又心情低落。
转眼到了高三,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到了。我不了解任何一所大学,也不了解任何一个专业。根据我的模拟考试的成绩排名,我可以在全国排名前十的重点大学里进行选择,但是具体是哪一所,我也毫无主张。那一段时间,我的学习状态并不好,常常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经常烦躁。
有一天,爸爸和我一起在学校门口的小饭馆吃饭。天气闷热,像是要下雨了。
爸爸说:“我认为,以你的成绩,你可以报考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不!”我本能地抵抗。
接下来的一秒钟,我突然灵光一闪,脱口而出:“我要报南京大学!”
是的,我就是要报南京大学!就在那一瞬间,我主意已定,异常清晰,十分坚决。他后面又说了一些什么话,我已经记不得了,无论什么,都很苍白无力。
我的内心激动不已!你什么时候真正关心过我,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去哪儿了?我们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你现在来干涉我?太晚了!你让我往北,我偏往南!多少年来,无法宣泄的恨,在这一刻爆发,以这样一种方式。我得意洋洋,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嘲笑他的无奈。
就这样,那年夏末,我来到了南京大学,从此开始了在南京的生活。
故事讲完了。我为什么上南京大学,是因为我爸爸建议我上北京大学,就是这么简单。
后记
我在大学期间,看了一部电影,徐静蕾导演的,《我和爸爸》。爸爸老鱼是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长期在外面厮混。后来妈妈去世了,不得已,这对陌生的父女,老鱼和小鱼,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了。就这样磕磕巴巴地,小鱼长大了。小鱼带来了她的男朋友。爸爸不喜欢他,爸爸说“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小鱼坚持和这个小伙子结了婚,去了上海。后来,果然,小鱼离了婚,拖着孩子,又回到了北京,回到了爸爸的身边。
其中一句台词,小鱼说的,“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一句话戳中我,顿时热泪盈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