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阿富汗男孩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一生。
主人公名叫阿米尔,出生在阿富汗喀布尔的一个富裕家庭中。他有一个玩伴名叫哈桑,是他家的仆人。在阿富汗,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之间有这十分激烈的民族矛盾。哈扎拉人似乎天生就低普什图人一等。而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刚好分别属于这两个民族,阿米尔是“高贵”的普什图人,哈桑则是“低贱”的哈扎拉人。
阿米尔和哈桑经常玩在一起,在他们自己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在同为普什图人的阿塞夫看来这十分的扎眼,阿塞夫从小就想将哈扎人彻底的逐出阿富汗,同样的他从小就开始欺负哈扎拉人。
阿米尔生性软弱,在受到阿塞夫的欺负时,总是需要哈桑的挺身而出。而在某个午后,当哈桑单独遇到阿塞夫的欺负时,阿米尔没有选择为哈桑奋不顾身。他选择了逃避,在自身安全和保护哈桑之间他选择了自己。
他躲在墙后始终不敢站出去为哈桑说一句话。
阿米尔背叛了他和哈桑的友谊,但在作出这个决定之后,阿米尔并没有为此作出什么补偿,他在第一时间为自己找了许多借口。像是哈桑只是一个“低贱”的哈扎拉人,是他的仆人,他作为主人并不用为哈桑付出什么。又或是,这一天对他而言太过重要,是决定他能否得到父亲宠爱的一天,他不能为了哈桑而放弃应获得的荣誉。甚至是他本身就是一个软弱的人,他真的做不到为了哈桑挺身而出去面对阿塞夫的暴力。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十分的愤怒,为哈桑感到不值,哈桑曾为了保护阿米尔拿出自己的弹弓顶着阿塞夫的威压将其逼退,而阿米尔竟然连大气都不敢出。
可扪心自问,换我在阿米尔的立场下,我能否为了我的朋友勇敢的面对?
当我们犯了错误之后,是否会像阿米尔一样为自己寻找借口,来洗刷自己的“罪责”?
人天生是自私的。
就像是刚懂事的小孩,知道了所谓物品是有所属权之后,当别人碰自己东西的第一反应是抢回来,宣告自己的主权。我们首先学会的是维护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
这并不意味着自私自利是正确的。
孩子们会在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下懂得礼让和分享,明白互帮互助的重要性。
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基本的道德观来约束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我想这些基本道德观的存在,本身的目的是想让这个社会变的更有温度,更适合人类生存。
当“小岳岳”“女子遭遇追杀,路人冷眼旁观最终惨死”等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责怪社会冷漠的同时更应该反省自己。
社会冷漠是普遍性的,一个人两个人的冷漠不会让这个社会失去温度,只有我们大多数人都选择漠视的时候,才会最终导致社会冷漠。
保护自己并没有错,但如果今天别人陷入困境的时候,没有得到帮助,那么以后当你我陷入困境的时候又能得到谁的帮助呢?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当阿米尔连自己最亲近的朋友哈桑陷入绝境的时候都无法伸手援助,那阿米尔又能真正的帮到谁?在阿米尔遭遇苦难的时候又有谁会真心的帮助他呢?
实际上法律规定有规定不作为犯罪,意思是指你有义务去做而实际没有做的事,你的不作为是一种犯罪。
但法律有法律的局限性,义务的定义难以涉及到所有方面。道义上的义务没有履行并不能算是一种犯罪。
然而阿米尔其实除了选择自己挺身而出以外,他还可以有别的选择,他可以向巷子里的大人求助,可以选择一个相对自保又保护哈桑的方式。阿米尔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选择,可能是因为他的自尊心不允许,或者是别的什么,终不可而知。
我们也是一样,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一个相对能够保护自己又能为别人提供帮助的方式。
向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方式有很多种,将自己和他人都置身于危险之中明显不是最佳的选择。我们应当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明白做每一件事所应该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有些事事发突然,没有太多的思考时间,在仓促的时间内所作出的决定是本能在起主导作用。能够避免当时作出不太明智的选择,我想只能在平时多多思考当你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时,能有多少种应对的方案。
那些看起来距离我们很远的案例,并不是与我们无关。
对比阿米尔,哈桑是个截然相反的存在。当阿米尔因为错误陷入自责,并越做错,最终想出陷害哈桑偷自己的手表试图将哈桑赶出自己家这样荒唐的事情的时候。哈桑也并没有站出来揭穿阿米尔拙劣的谎言,他用自己最大的善意去包容阿米尔的不作为,阿米尔的迫害。
甚至在多年以后哈桑有了自己的家庭的时候,在他知道阿米尔的旧家没有人能够打扫保护的时候任然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去帮助拉幸汉守护阿米尔的房子。在很久之后他学会写字的时候还给阿米尔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满是对阿米尔的爱。
哈桑的宽容和善良与阿米尔的软弱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漫长的人生中,阿米尔始终无法放下他儿时对哈桑的背叛,我想也因为哈桑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他的人,哈桑是愿意为了阿米尔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不对等的付出,阿米尔一直都记在心里,但也仅仅是记在心里,最后促使他作出去战乱的阿富汗拯救索拉博的重要原因是,原来哈桑是他的亲弟弟。当一直以来阿米尔心里根深蒂固的,哈桑是他的仆人,所以哈桑的付出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应该的,这一信念被彻底摧毁的时候。阿米尔痛不欲生,他认为他是他弟弟悲惨人生的罪魁祸首。
在阿米尔为自己寻找的众多借口中,唯有哈桑是哈扎拉人,是他的仆人,不需要为哈桑付出那么多,这一借口最为稳固。当这一借口分崩离析的时候,剩下的只有阿米尔自己的原因。由于阿米尔的自私、软弱和卑劣,他导致了这个世界上他唯一的亲弟弟的悲惨人生。
但这一认知也许还不够让阿米尔放弃自己在美国的美好生活,踏上充满未知风险的阿富汗拯救索拉博之旅。
我想让阿米尔变得不像自己,变的勇敢的原因有很多。
像是妻子索拉雅勇敢的面对自己过去的错误为他做出了榜样,或是他的老朋友年迈的拉幸汉生命尽头的嘱托,又或者是阿米尔想要为自己死去的父亲做些什么,来弥补他父亲年轻是犯下的错误。
这些零零碎碎最终和阿米尔长久的愧疚汇合到一起,使他最终追向他的风筝,去弥补年幼时犯下的错误。
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做什么样的事情是正确的,但碍于现实所迫或者碍于心理障碍始终无法迈出那一步。
但在《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里,阿米尔的人生体验充分的说明了,当一个人始终无法迈出那一步的时候,他的内心有多么的煎熬,他想要忘记却始终不能,每一次的回忆都让他如同陷入泥沼之中一样无法呼吸,无所适从。
当他在战乱的阿富汗中将索拉博接回美国,并通过努力打开封锁的索拉博的内心的时候,他才获得了安慰,他的心灵才有归处。
就像在问道“在那么多碰瓷事件发生之后,你还会去扶马路上倒下的老人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说,“会的,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那位老人要是因此受了伤,我会为此愧疚一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