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是由哔哩哔哩投资出品,胡歌担任配音的人文类纪录片。
讲述一个个与书籍相关人物的故事,他们或是编辑,或是出版人,或是漫画家,或是译者,或是诗人,或是小说家等等。从这些人的事迹中,能够感觉到他们对一项事业的热爱。
他们的作品,传达着他们的心境和理念。正是由这一个个作者,带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才有了如今浩瀚的文学海洋。这些作品不单单能够拓展知识,丰富人生见闻,也让人感受到作者那澎湃的生命力和表达欲。
98岁的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如今仍坚持每天往返于家和南京图书馆之间,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在为整理黄跋集努力着。
在青壮年时候,他就因出色的版本鉴别能力和编目能力,担任国家主持的《中国古籍善本目录》子部的编纂主编。历时十八年,终于编纂完成。这部丛书也成为中国史上最完整最权威的古籍善本联合目录。
退休后,他开始着手整理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题跋集(又称黄跋),不但在原有的题跋集基础上勘误,还收集到许多流失的黄跋。最终,一部八十万字的《士礼居题跋》完成了初稿,成为业内最好最出名最重要的题跋集。
现在,他可以轻易辨别任何一本古籍的真伪,年代,版本。
沈老这一生到现在只做了两件大事,但在这两件大事之上,都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他的整理编目使得一些散落在历史缝隙中的珍宝得以重见天日,通过更系统的方式,呈现给后人。这种研学精神,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三十多岁的藏族僧人久美,他本来只是个自由念经的僧人而已。在苏州寒山寺游学期间,因为家乡发生地震,回到家乡救灾。他在深入救灾发放物资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大城市和家乡发展的巨大差距,认识到教育在脱贫上的重要性,于是他离开大城市,来到家乡准备建造一座图书馆。
他自学建筑设计,自制青稞酱售卖筹款,亲手搬运数百斤的大石头,耗时19个月,最终在偏远贫穷的甘孜州塔公草原,建立起这片落后地区第一个图书馆:纳朗玛社区图书馆。
不断有周围的孩子来到图书馆读书,写作业,甚至于学画画学音乐。这里俨然成为了一个另类的学校。许多学生在这里见识到外面世界的广阔,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其中一个学生拉姆,虽然有一些残疾,但是仍然努力地学习和提高自己,以后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写出像《巴黎圣母院》这种旷世佳作,能够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
久美只是这芸芸众生的一个,但是他却给许多人带来无限的希望。每一个落后贫穷的地方,都有着这样的一些心系家乡,不在乎个人得失,把为他人服务当成了人生信条的勇士。他或许不能成为富翁和有权势的人物,但他的人生绝对精彩,令人叹服。
纪录片还通过介绍漫画《镖人》和《黑血》,展现出中国国产漫画的发展缩影,以及幕后作者创作的艰辛和意志。
介绍了国内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译者马爱农的翻译生涯。最初因为机缘巧合,看到一本书《绿山墙的安妮》,她非常喜欢。
于是着手翻译这本小说,把小说里面的故事带给了中国的读者。此后她还翻译了例如《绿野仙踪》、《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安徒生童话》等。后来才有机会翻译哈利波特系列。
翻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她仍然喜爱这个行业。这些词语摆渡人,给中国的读者带来了异域的故事。另一个翻译家包慧怡,则是翻译更加难的国外诗歌。杨武能翻译德国优秀的作品。
除了词语摆渡人,还有从事出版行业的张立宪,他一手创办了读库系列丛书,挖掘一些不为人知的优秀作品并出版,他们的公司一度濒临倒闭,但是在这个纸媒体日益式弱的年代,依然坚持初版书籍。
还有一些扎根于现实生活的作家,还有一些人读万卷书而后行万里路,这些人物及其背后的故事,非常有趣,又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为了热爱的事业,废寝忘食的状态。
纪录片提到了许多优秀的书籍,像《镖人》、《黑血》这种漫画;《唯有孤独 恒常如新》这类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魔山》、《哈利波特》这类外国名著;《秋园》、《三只忧伤的老虎》、《四个春天》、《浮木》这类不为人知的佳作;班宇的《逍遥游》、《冬泳》、《打你总在下雨天》,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的故事;梁鸿的《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梁庄十年》,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农村的面貌和命运。吕德安《傍晚降雨》,把生活写成诗歌。
这些都是应该被更多人看到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