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带孩子去逛公园,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到晚饭时间还不愿回家。
家长:“宝贝,回家吧。”
孩子:“不,我不想回去”
家长:“天黑了,我们要回家吃饭了。”
孩子:“不,我不回去,我还要玩。”
几个回合下来,家长渐渐变得不耐烦了,然后往往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一:威胁式
家长:“我数三声,你还不走我就自己回去,你一个人留在这里!”
孩子爱理不理,继续玩。
方式二:交易式
家长:“回到家我让你看一集超级飞侠!”
孩子:“好!”
方式三:强行式
家长二话不说,抱起孩子就走。
孩子:(哭)“哇......”
我们生活中常常碰到类似的情况,当我们希望孩子遵从我们的意愿,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的时候,常常得到的是孩子对我们的忽略或者反抗。
然后我们开始纠结、抓狂甚至愤怒,最后在认为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使出我们的大招:威胁、交易、吼叫,甚至动手。
很多家长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我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
这时候,你要问问自己,真的是孩子听不进去吗?还是你不会说呢?也许你可以试试采用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1、请孩子帮忙,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感
有一天,我陪乐乐去早教班上课。课上,老师请小朋友们分别练习。乐乐很快就完成了,这时候其他小朋友还在工作,然后他就沿着课室跑起圈来。
因为他已经打扰到其他小朋友了,所以我马上让他停下来,但是,他像没听到似的,继续跑圈。
我开始有点生气了,一把抓住他小声吼“停下来”。但是我一放开手,他就又继续他的“游戏”了。
这时候老师看着乐乐,和善的说:“乐乐,请你帮我把计算架放回教具柜吧。”神奇的是,乐乐立即停下来去帮忙。
那一瞬间,我在深思,都是跟孩子说话,为什么我说的话被直接过滤掉,而老师说的话则马上起作用了呢?
要弄明白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为什么乐乐要跑圈?那是因为当他做完练习后,他开始觉得无聊,而跑圈让他觉得有趣。
但是我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只是想着马上制止他的行为,所以粗暴地表达了我的意愿“停下来”。而这话除了起到威胁的作用,丝毫没有减轻他想继续寻找有趣事情的意愿,所以他还是继续跑圈。
而这个时候老师请他帮忙,恰好让他找到更有趣而又体现他价值的事情,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于是他就乐意了。
这个沟通技巧在很多方面都能派上用场。例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他老是跑来跑去,怎么喊都停不下来。这时候你可以跟他说“请你帮我挑几个苹果吧!”他很可能就立即停下来屁颠屁颠地去帮你挑苹果。
2、提供选择,让孩子有路可走
除了请孩子帮忙,给孩子提供选择也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
每晚睡觉前,我都会给乐乐讲故事。但是有时候,讲完故事了他还磨磨唧唧不肯睡觉,还要玩这个玩那个。
以前,我会一把抢过他的玩具,“啪”的把灯一关,让他哭一会就好了。
后来看了一些教育类的书后,我才知道父母有时候不经意间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会埋藏在他的潜意识里,并会对他目前乃至成年后产生负面的影响。
于是,我开始学会采用选择的方式,让孩子有路可走。
每当这个时候,我只需要问“乐乐,你是想现在睡呢,还是我数10声后就睡?”往往乐乐立刻就会给我答案“现在睡!”然后立刻脱衣服,关灯,躺下。
给孩子提供选择,会让孩子感觉受到了尊重,知道他是可以有选择的,是他自己说了算。
多么简单的方式啊!真是不得不佩服语言的力量!
3、描述问题,让孩子意识到问题
我常常陪乐乐在广场骑平衡车,每次他玩得很开心的时候,我都会面临一个考验——怎么让他跟我回家?因为他没玩过瘾的时候,总是不愿意回去。
有一天又是这种情况。当然,我是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的。于是,我开始用学到的一个沟通技巧——描述问题。
我说“乐乐,我看到有个小朋友不肯回家。”
乐乐听了很惊讶,四处张望,问“是谁呀?”
我说“你呀!”于是他立刻从台阶上下来,骑上平衡车就跟我回家了。
有时候,我们不需要说教式的说一大堆话,只需要用简短的语句,让孩子意识到问题,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4、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到被接纳
有一次在小区里玩,乐乐去走那些没压紧的下水道盖。我觉得太危险了,那些没压紧的不锈钢盖子有的翘起来,很容易刮伤。
我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立刻把他抱走。但是我没有这么做,因为我知道我要解除的不仅仅是这一次的危险。
于是,我蹲下来,看着乐乐说“乐乐一定觉得踩在盖子上面很好玩,是吗?”
“嗯”乐乐边踩边点点头。
“但是你看这里”我指着露出来的不锈钢说“这里如果弄到脚,你觉得会怎样呢?”
“会流血。”乐乐说。
“流血会痛吗?”我接着问
“会!”
“嗯,所以妈妈不想你在这里玩,因为这里太危险了,很容易受伤。我们去那边玩吧!”
“好!”说完乐乐就自己跑开了。
当看到孩子做出一些危险行为的时候,家长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制止他,要么是严厉的语气,要么是粗暴的行为。
可是,你知道吗?孩子为什么会想这么玩?因为他好奇,他觉得有趣。
这一次你可以制止他的行为,但是你没办法消除他的好奇。所以越是制止,下次趁你不在的时候,他就越想尝试。因此我们不要一上来就制止他,要理解他,同时让他明白为什么你不让这么做。可以分三步走:
(1)理解孩子的感受(你一定觉得这样很好玩是吗?)
(2)为什么不让做(这样做会…很容易受伤)
(3)表达你的期望(妈妈担心你受伤,所以希望你不要…)
只要你能让孩子感觉到你是真的理解他的感受,他就会愿意听你说,并且更容易听进去。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技巧能够解决我们和孩子所有的沟通问题,同样的方法也不一定对每个孩子都有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孩子的特点选择和调整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
所以,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是继续沿用祖辈用在我们身上的传统方式和孩子相处,要学习科学的育儿方式,并且花心思想想我们孩子的需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多考虑孩子的特点,这才是和孩子好好沟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