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知怎么的忽然脑子里深深的盘旋着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几个字。
还记得最初对这几个字产生特别的印象时,是在高一的某个中午。那时已临近午休时间,宿舍里好几个女生还在叽叽喳喳地说着话。而我床铺对面的一个女生,却是拿着历史书在小声地狂背。她平时成绩大概在中等位置,并不是特别突出。
忽然不知是哪个女生提到了蒋方舟的话题, 说她七岁写作,九岁出书,从小母亲对她管教很严,她几乎没有自己自主支配的时间,后来被清华大学降60分破格录取。
然后马上有女生发表评论说,真可怜,没有童年的孩子!引来其余女生一片附和。
而我当时虽然觉得蒋方舟年纪轻轻取得这样的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内心也挺认同这位女生的观点的。
因为在我们的固有观念中,似乎童年的快乐就只能与泥巴,过家家之类的东西有关,可以是满村子疯跑,上山掏鸟窝,下河捞鱼,却绝对与书本,学习之类的东西无关。 但凡与书本学习有关的东西,必定是枯燥无聊,没有乐趣可言的。
但那位正在背历史书的女同学突然来了一句,也不一定啊,我们觉得这样不快乐并不代表她也觉得不快乐啊!或许这一切正是她想要的呢!
蒋方舟童年快不快乐我不知道,但这位同学说的话却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喜恶来揣测他人的喜恶,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别人的价值观,这是多么狭隘又滑稽的行为!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生长环境的差异,父母教育的差异,性格上的差异。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不是别人,你怎么知道别人做的事不快乐呢?
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一对夫妇放弃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 决定携手归隐山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底下不少人评论说他们肯定会后悔的,田园生活只是听起来很美好,习惯了大城市的交通便利,网络发达,物质丰富的人根本适应不了通讯落后,封闭清贫的山林生活。
然而几年过去了,这对夫妇还在过着归隐的生活,并表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足。
类似的事还发生在某位出家的北大状元身上。 对此,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这位北大状元心理承受能力差,遭受了什么挫折后,看破红尘,对人生再无留恋,以致于出家消极避世。
实际上他只是觉得想要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佛教文化。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别人的快乐我们经常无法领会,同样的,别人不是我们,那么别人对我们做出的选择不理解,那也是很正常的。那么别人暗自揣测或评价我们做的选择会让我们痛苦不堪,落魄潦倒,那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自己做的选择自己心里清楚就好。
离当年的那个下午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当初的那位在午休时间背历史的女同学早已从一所著名的985大学毕业出来,拥有着令人称羡的前程。
而我兜兜转转间,愈发地厌恶稳定、一层不变的工作,想要走出去闯荡一番的念头愈加的强烈。
心底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去做真正的想做的事,不必在意他人。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如果生活总是一成不变,活100年和一天有什么区别?
我终究是个只能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去生活的人,勉强不来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也变得学会尊重别人的生活,对别人的选择不予置评!
子非鱼,我们是“鱼”也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