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而言,曾有两个瞬间。
第一个是我上初三不久。
在那之前,我一边是一个平时跟班里的混混同学们看天说地的积极分子,一边是一个抽点时间考好试的好学生,黑白通吃。从小到大,因为成绩好鄙人时常被夸,包括亲戚、邻里、老师们。因为沉迷于这种夸赞,使我无法放弃好好读书,只想继续成为别人口中那个厉害的小孩。但是,随着年级增长,慢慢地,读书并不是我每天抽点时间就能完全掌握的事情了,考好一门试,慢慢开始要花费很多很多时间。
事实证明我只能是一个努力读书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无师自通的天才。
家姐比我大两岁,也大两级。由于家中孩子有仨,年龄相差不大,都是嗷嗷待哺的时候,普通的家境无法同时承担我们三个孩子肆意的成长。
于是,在家姐高考那年,父亲为我们三个定下了同样的规矩。高考必须考中县城最好的两个高中之一,否则只能弃学一同养家。
家姐没有考上。家姐学了一门手艺,真的开始一同养家了。
初三那年的某一刻,当我意识到读书再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的时候,我突然想好好读书了。那个时候我开始明白,为什么班主任每次在生气的时候,总会反复念叨,“你们是为自己读书,不是为我读书”。
读书不再是为了交差,不再是为了炫耀,那一刻真的有股神秘力量,让我想为自己读书。
第二次是在我上大学期间,大概是大一过年回家的时候。
在万分之日常篇中曾经提到,鄙人来自东南沿海小镇,因为怀揣闯荡之心而远赴北上求学。实际上,当年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摆脱”父母的眼睛。
相隔万里,再也不用每天面对父母的唠叨,多好。
第一个学期确实,北上之后看到的一切事物和人,都跟家乡不一样。见到的食物都不曾见过,每种都想尝尝鲜,以至于大学第一个学期成为我至今为止最胖的时候。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第一次听到这么多方言,宿舍六个人来自六个不同的省市。我的方言在大家看来又神奇又稀罕,有人觉得像泰语,有人觉得像日语。
但是,所有的欢喜没抵过那一年回家。
长途跋涉到达家乡的车站,父亲在车站外等我。当我出站四下寻找,发现父亲在慌乱四顾,忙着找我。我向他走去,父亲一把接过我的行李,说了声走吧,就转身走去。父亲一向寡言少语,什么事能做出来的,都不喜欢拿话讲。这点我像我父亲。
父亲盯了我一眼,没怎么看我。我却看得很清楚。父亲似乎更黑了,更瘦了,背更驼了。我有点心疼。他转身的一瞬间,我竟然看到父亲头上的几许白发,那一刻尤为炸眼。我心里有点绷不住了。父亲一转身,我一眨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也终于明白以前读的朱自清的《背影》,抒发的是什么感情。也有点明白为什么人需要读万卷书,还需要行万里路。
以前觉得父亲高大无比,说的话重千斤,不得不从,以至于我想逃开父亲的眼睛。眼前的父亲甚至好像比我还小,方才慌乱的样子像一个不知所措的孩子,让我心疼。此刻的父亲,是甄老父亲了。
读书不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父亲和家人。
大学期间有一次回家,找东西的时候,在家姐房间的床头柜中,翻到了当年家姐的初中课本。在课本上记满了各种笔记。还有很多草稿纸,一堆方程式。
那一刻我心里充满了愧疚。
往事回想起来不胜感慨。今日到此为止,改日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