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天下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夫妻关系从两个人开始相处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各种矛盾,从生活中的大小决定,到夫妻之间的情感问题,再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多数夫妻的意见往往都不一致。所以夫妻之间出现分歧甚至争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不过,夫妻之间该“如何吵架”,却是一门学问。很多爸妈都认为,只要最终问题得到解决,夫妻关系和好如初,中间的吵吵闹闹没什么,“打是亲骂是爱”,这才显得我们夫妻关系亲密嘛。
但这里面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爸妈吵架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在一项研究实验中,让小孩仅仅处在爸妈“紧张争论”的环境中,小孩子就会出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及皮肤收缩之类的生理反应。当孩子面对父母的“战争”时,他的感受是什么?首先是疑惑、不安。因为在孩子眼里,父母都是自己的“天”,所以当两个“天”在相互指责对方是“错误”的时候,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其次是自责——尤其是幼年期的孩子,很容易将父母的“战争”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父母之间的争吵是我的错吗?”再次是恐惧:“妈妈(爸爸)会被这么对待,我也会被这样对待吗?”
如果听到父母说要“离婚”,孩子心中更是会因为即将彻底失去依赖对象而变得没有安全感。
夫妻间的长期争吵,会让孩子长久处于不安的恐惧氛围之中,对父母两方都失去信任。成年后也可能会出现信任危机,即发展为对周围人群的不信任,对异性的不信任,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尽管夫妻之间的矛盾多不是针对孩子,但孩子在听不明白的情况下,恰恰有可能成为受打击最大的人。
我们都知道,孩子依赖父母是一种本能。还是婴儿的时候,他们就能随着我们的表情和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你笑孩子也笑,你装哭孩子也会哭。父母是孩子感情上的依赖对象,父母的喜怒哀乐伴随着孩子的出生直到成年。所以如果父母吵架让孩子看着,他的安全感自然就会受损。所以夫妻之间,除了需要看见矛盾、解决矛盾,还要尽可能降低吵架过程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夫妻内部出现不和谐或发生争执的时候,怎样让孩子置身事外,还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呢?
首先,肯定是尽可能地和平解决,避免以吵架的方式来达成共识。健康的夫妻关系往往以尊重对方为基础,这里既有对对方人格的尊重,也包括对对方看法的尊重。一旦我们认识到“夫妻是两个个体,一定会存在看法上的分歧”,那么轰轰烈烈地吵一架,决出谁对谁错也许就完全不重要了。
随着对另一半了解的加深,我们在很多事情上其实已经能够猜到对方的立场和决定,顾家的家长往往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缩小两人的分歧。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两人一个爱吃辣,一个怕吃辣,那么在一同用餐的时候就应该保证两人都有所选择,因为口味不同产生的不必要的矛盾就会被扼杀在这个温暖的摇篮里。夫妻之间培养起求同存异的默契,产生矛盾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在友好的关系中,我们更容易去用正面的方式温和地讨论矛盾的解决方案,这更有利于夫妻感情的升温。
不把矛盾转变成面红耳赤的争吵,并不意味着通过回避的方式将一切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夫妻吵架并不多,但是每次发生争吵时,一方总能说出一些伤害另一方自尊、极度贬低对方人格的话,比如没本事赚钱、肚子太肥等。吵架的目的本是要解决矛盾,但这样做只能逞一时的口舌之快。而目睹一切的孩子,会在心生同情时把这些刁钻的损人绝招统统学去,用于伤害下一代人,成为语言暴力的继承者。
夫妻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和平地处理矛盾,可以保持家庭和睦的氛围,避免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别在孩子面前争吵
但是,当争吵不可避免时,该怎么做才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呢?
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上演语言和肢体暴力,只能让孩子产生恐惧和不信任感,最终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当我们大人的情绪控制力出现了问题,不要让这些情绪溅射到孩子身上。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吵架,意味着在未来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当夫妻双方有较大情绪时,最好能给彼此一点安全的时间和空间,各自消化情绪,待心情比较平静之后,再进行沟通。
不要试图借助孩子来解决夫妻问题
夫妻吵架之后常常无法直接对话,因为再次直接对话后,很容易酿成更激烈的争吵。有的爸妈这时候就把孩子拉过来:“告诉你爸冰箱里有剩饭自己热着吃”“告诉你妈我今天不回来了。”不论这种过程最后以怎样愉快平和的结尾收场,但是在过程当中,孩子都会感觉像依附在其中一边的墙头草,没有归属感。
站在孩子的角度,没有人愿意当父母其中一方的附属品。出现争吵后,父母双方进行沟通、消除矛盾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不应该让孩子小小年纪承担起“和事佬”的角色。更不要说,在孩子传话的过程当中遇到的并不都是好话,如果是伤害的话语,再让小孩去传达,等于先伤害到孩子。而心灵幼小的孩子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之中如履薄冰,他们的精神状况令人担忧。
还有的爸妈在大吵之后会把孩子拉到一边,苦口婆心地分析自己的委屈和对方的不是。无论孩子认同还是不认同,时间长了都会产生心理疲劳。长此以往,当孩子耳朵无法逃避时,只能关上心房,让自己变得麻木。相反,如果一方在孩子那获得了认同,两人形成了统一战线,那么对另一方是非常不利的。整个家庭的平衡将向亲近孩子的那方倾斜,长期下去会造成家庭分裂。
比起吵架后找孩子评理,在吵架进行时让孩子决定谁对谁错,给孩子的伤害更严重。这相当于让判断能力并不强的孩子被迫在父母之间进行一次选择“离婚后你跟谁”的提前演练。孩子如果当面认同了其中一方,那么就会对另一方产生背叛感。而孩于内心对分方也是有认同的,以只能私下偷偷支持另一方。久而久之,孩子会对父母双方产生双重叛感,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罪恶感一其实这和孩子一点关系都没有。孩子和父母之间距离将越来越远,因为靠近就会被迫选择,而孩子不想背叛谁,不想被迫选择。
所以,当父母出现大吵的情况,并发现自己有找孩子来解决问题的倾向时,应该及时打消这种念头,孩子没有义务来充当这个被道德缩架目背负着精神压力的调解员。
争吵过后,要想办法抚平孩子的伤口
如果自己跟另一半吵架的场面不巧被孩子看见了,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孩子说明父母为什么吵架。
孩子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很可能从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自己想象出一个故事来。如果不向他解释清楚,他很可能会在独处时胡思乱想,长期下去可能会造成孩子情绪低落或交流障碍。当孩子心中的疑问得到解决,他自然也就明白:爸爸妈妈不是因为感情不和在这里大发脾气,而是因为要对某件事达成共识;爸爸妈妈吵架中提到我的名字,但这并不是因为我造成了他们的争执,而是他们把我考虑进了他们的计划当中,是爱我的表现。
解释清楚原因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孩子作为夫妻争吵时的局外人,本不该被牵扯进来,但是当争吵的问题波及孩子时,我们有必要在孩子面前敞开心扉。首先是承认由于双方的情绪失控才会有争吵事件的发生,如果没有争吵,这点家庭问题的讨论完全可以用更好的方式解决;其次可以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剖析自己的观点是否存在问题,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让孩子认识到父母也是普通人——有时候争吵虽然不可避免,但这就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正常情绪;最后一定要向孩子道歉,由于父母的不理智给孩子造成了惊吓,希望得到孩子的原谅。在平时和孩子的相处中,还需要试探性地了解孩子是否还对吵架一事心有余悸。
总之,如果吵架不可避免,那我们至少要做到让它有始有终。不但需要让孩子看到这场“辩论”的圆满收场,夫妻之间更需要达成和解,让家庭氛围和谐如初。不然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长期积累,终究会消磨掉夫妻间的感情,家庭破裂之后孩子受到的伤害将无法弥补。如果让孩子看到爸妈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孩子对父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信心倍增,孩子也会认识到与人相处、与异性交流中有磕磕碰碰是正常的,遇到问题只有积极去面对才能学习和成长。
如果两人无法对争论达成一致,那么也需要做出对事情有推进作用的决定。夫妻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不可能对所有事情都看法一致,在矛盾形成时,双方应尽最大可能去尊重对方的建议,而不是用强力逼迫对方认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给孩子透露的信息就是,关于这个事情,爸爸妈妈的争论到此为止了,并且我们已经有了答案。
家庭中有分歧就会有矛盾,夫妻吵架本是平常事,但孩子的出现让这件平常事变得复杂起来。做爸妈的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不要让孩子误认为他在爸妈的争吵中存在任何过错;不要让孩子被父母的失控情绪吓到并留下阴影,从而影响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
吵架是会成为一把伤害孩子心理健康的尖刀,还是会给孩子提供一次身临其境的情商教育课,这完全取决于夫妻对家庭的在乎程度,以及能否从过往经验中总结出处理的技巧。
育儿路上,每一个家长都是新手。怎样做一个好妈妈?什么样的养育方式对孩子最好?我们做的是不是还不够?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修行!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营养的成长环境,是这个时代所有中国父母都需要学习的“爱的必修课”。陈航武老师在整合分析了上千例身心疾病和家庭治疗的个案事例后,推出《妈妈觉醒·孩子幸福》一书,力图让读者既能学习到如何支持孩子的成长,又能疗愈自己的内在。可添加微信:ihaien 咨询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