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仅凭书名,爸爸错过一本好书。妈妈可以看,爸爸也可以看。父母亲共同学习,即可以创建良好家风,也可以实现夫妻同频共振,何乐而不为。
之所以对这本书有强烈的愿望,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朋友对它感兴趣,有帮助,不仅仅是书中知识对我多有触动,更是因为有一个孩子说“你们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 。
原本因为爱而组建的家庭,为什么夫妻双方感觉不到爱?为什么孩子对父母退避三舍?为什么做为父母我们那么爱生气?为什么我们的情绪如此容易失控?我们给孩子带来了什么?为什么孩子不是我们想象?
孩子虽然不是你的想象,但是确实是我们塑造的。荣格说“当你没有意识到你的潜意识的时候,就是你的命运。” 。如果非要说命运的存在,它是存在的。存在于我们的无意识中,存在于我们的自动驾驶中,主人公已不是你,此时的你是失控的。
原本我们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哪吒说“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是我们知识储备不足,一直行进在黑暗中,随波逐流,无故多了许多伤痕,而这些伤痕又代际传递,于是就有了命运一说。
今天,我们要人性觉醒,成为孩子,成为爱人最强大的支持系统,传递爱,传递快乐,传递健康,传递生命力,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如何与孩子,与家人,甚至朋友同事高效沟通呢?
55387定律。
55%+38%+7%=100%
55%是指沟通中的态度与仪表。我们的态度是傲慢,还是谦逊?是友好,还是冷漠?我们可曾觉察?自认为父母的身份而高高在上,自认为掌握真理而自作聪明,以及自以为的优越感,在我们还没有开口时,已经拉开了距离。对方已有不快,而我们还没有觉察,交流沟通 已经开始偏离方向。
我们的谈话对象,在我们还没有张嘴时,已经解读了我们的肢体语言。所以做为父母,做为朋友,无论何种身份,端正态度,注重仪态,心有内化,必外现于形。内外一致。
38%是我们的语气,声调。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语气声调却暴露出我们的内心,孩子很容易会感受到你是否平静淡定。
7%是我们谈话的内容。这是我们真正想表达的,但是我们的肢体语言与说话的语气却是决定性的,决定着我们的思想是否可以直达孩子的内心。
父母放下身架,静心倾听是第一位的。
但是有人会说,我也想好好说话,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大喊大叫。
“我们可以,我们可以管理好情绪,我们有能力实现情绪管理。”,这样对自己说,为自己种下一颗自信、有力的种子。这是第一步。
我们只有关照好自己的情绪与身体,才会关照好孩子 。
不要把负面情绪带入到亲子沟通,或者说任何沟通中。情绪有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之分,但是也不必过度恐惧回避负面情绪,我们需要识别情绪,按下负面情绪的暂停键,不要伤及无辜。
实际上,情绪没有好坏,来者都是客。
负面情绪是我们原生家庭中曾经伤痕的投射。在我们的儿童时期,原生家庭不鼓励表达情绪。当我们伤心难过想哭的时候,父母说“哭什么?哭有什么用?……男子汉不要哭”,等等类似情况下,切断了自我与感受的链接。而父母之所以这样做,他们也是被上一代人切断了链接,我们长大后又传递了这种教育,于是代际传递,命运产生。
由于原生家庭切断了自我与感受的链接,所以我们不会表达,不会识别,我们把所有的感情识别出来都是愤怒。
明明爱人喝酒了,我们很担心他的健康,但是我们表达出来的却是愤怒,批评,打压,嘲讽。明明孩子遇到生活问题,我们希望帮助他,但是我们表达出来的也是愤怒,讥讽。
这是“述情障碍”,表达的不一致性。把所有的感情识别表达出来都是愤怒。
那么,我们过去的经历体验,这样的表达失控,有什么办法吗?
有。有三步:一是识别,二是接纳,三是疏导。
我们可以把外界的刺激与我们的反应拉开距离,积极按下暂停键,去除情绪的自动化。
我们可以换一下场所,从家里客厅走到卫生间,从家里走到家外等等。
然后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有没有什么地方紧绷,深呼吸,三五个回合。接着回忆一下自己在这件事情之前,我们是不是曾有压力,是否疲惫,是否饿了,工作是不是顺利,我们把什么情况下的情绪带了过来。“哦,原来我是累了,没有休息好。”“哦,我把工作压力带回了家里。”
我们的情绪也需要被看到,被识别。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时,我们的心情也就开始平静下来。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明白实际上我们要向家人朋友同事表达的是什么。
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我们只有先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会接纳他人的不完美。
接下来,我们需要学会表达,好好说话。
为什么好好说话如此重要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嗓门高,打得凶,其实根本没有影响力!当我们情绪很高时,你的话根本无法走进孩子的心里。因为你的情绪更让他注意,所以我们应该先安抚情绪,再解决问题。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影响力很低,甚至没有影响力。
其次,好好说话会提升幸福感,而且幸福感还会辐射到身边的人。
第三,好好说话会提高亲子沟通效率 ,提高父母的影响力。
当我们用正向方式说话时,无论家长提建议提要求,孩子不会反弹,不会硬杠。
同时,培养一个孩子的优秀品格,要求我们家长要做到赞美,欣赏,认可,以及一致性表达。每个人都有深度渴望:希望被理解,被认可,被赞赏,被接纳,被爱。绝对没有人希望被批评,被贬低,被否定,被挖苦,被羞辱,被恐吓。
我们夸赞孩子是在满足一个人的深度渴望。这是生命力的滋养。
孩子对父母的语言是有认同性的,特别相信父母的话,所以孩子会慢慢长成父母嘴里描述的样子,你想让孩子长成什么样子你就对他去说,长成那样的话。
所以我们要学会带着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美,家人的美,朋友的美,去构建一个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