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大学之前见过的最漂亮的女老师,没有之一,教我们英文课。在我那个年纪如果说欣赏有点扯远了,定义为懵懂的暗恋貌似更为恰当。我从未见过一个姿态如此优雅的老师,脸上挂着极具亲和力的笑容,上课的方式亦有别于其他老师,以交流会话为主,讲述课文的同时会不定时地提出问题让我们举手发言,鼓励我们主动提出问题,当然都需要用英文。我第一次对一门课产生如此大的兴趣,且愿意去努力学习,却不是为了考试成绩,初衷也许只是因为这样才可以有更多机会和她说话。周末的时候她还经常组织我们外出活动,邀请她认识的在中国上大学的美国学生和我们对话来提高口语水平。第一次尝试了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聊自己感兴趣的事和话题,这让我颇感新奇。原来外语不是为了那最后的考试成绩,而是一种工具,为了能和不同国籍的人平等且无障碍的交流,我需要努力去学好。在这种氛围下,我们其实没有像别的课程那样按常规的方法学习、做题、为考试而准备,但期末成绩却“意外”地有着很好的表现。
记得某个假日之前,课程进行完一半之后,她停止授课,用余下半节课的时间允许我们自由发问,包括她私人的问题,以满足我们日益高涨的好奇心。那情景堪比火爆的新闻发布会,直至现在我都记忆犹新。有问年龄的,有问哪个大学毕业的,还有问老师婚姻情况的……我惊讶于原来大家的“求知欲”也能如此的井喷,令人意外的是芳龄25岁的她已有6年教龄,其实她只是高中毕业,在之后的教学生涯里参加过一些自考,而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则完全是个意外。对她而言,授课只要大家学得开心就好,并不会去考虑其他的诸如成绩考评之类的问题。这是我学生生涯第一次没有在课堂上听到“为了你们的将来,为了以后的高考”等等之类的“警世恒言”,反倒觉得那扇每周末都被我们擦亮的窗户洒进一抹阳光,温暖而不刺眼。对于我们而言,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老师是怎样进入我们学校授课已不重要,我们很开心地学习、成长,激发了自我学习和求知的欲望,这不正是教育的初衷和目的吗。
进入高二,我们被换了英文老师,一个来自名牌大学、拥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的硕士。学校给出的理由是,需要能力强和经验丰富的老师来为高考冲刺做准备,这是多么经典的“谎言”。大家自发的组织了一次请愿,要求主任换回我们的老师,这次由我牵头的“民主运动”以大败而告终,我高中时代的“政治生涯”也从此完结,而她自此变成了我们最羡慕的“别人家” 的老师。
高中毕业至今,她仍在学校里教书,我们大家还是愿意常回母校去看望她,陪她聊天,调侃下我们的青葱岁月,跟她表白当年我们那懵懂的情感,彼此释怀一笑。虽然她总是在教高一,不那么受学校重视,但在我心里她依然美丽、优雅,一如当初。
我和你 都约好了 要再唱这首笑忘歌
这一生志愿只要平凡快乐 谁说这样不伟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