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一个人的外在决定了你能否爱上他,内在则决定了你能爱多久。我发觉,这句话用在法律身上,也同样合适。很多人在一开始时很容易对法律一见倾心,有人为钱有人为权也有人为公平正义,总之法律的头上总是顶着各种耀眼的光环,吸引了人们拜倒在其脚下。然而一旦真正开始接触法律,理解上的困难、实务的险阻、理性与感性价值的冲突等各种植根于法律内在的缺点一一暴露,真正能对他从一而终的人寥寥无几。《哈佛新鲜人》中的作者也经历了这样一个从爱到厌恶再到成熟理性的爱法律的过程,因而对于学法律的人来说,还有一个永恒的必修课——学习持久的爱恋法律。
在《哈佛新鲜人》中,作者刚来到法学院时充满了热情,他很清楚法律是一条不好走的道路,但是却依然满腔斗志。
“视线所及,尽是艰难的挑战;不过伴随着艰难的,却是享不尽的资源。探险吧!再大的险阻,都是为了更丰硕的成果!”
然而这种满怀激情的热恋很快就受到第一波的打击——理解的困难。由于就读哈佛法学院的人之前都没有系统地接触过法律,因此真正上手熟悉案例法的法律规则分析还是相当困难的。
“匆忙而辛苦的工作,根本无暇做深刻的反省。感觉像在雕琢精致的象牙手工艺品,眼睛所见尽是细微的小环节,对这个真实的模样却不清楚。或许手中雕琢的正是自己的生命吧,盲目的奋战,疲惫不堪,但究竟完成之后的成果如何,却浑然不知。”
法律系统纷繁复杂,案例法的法规尤其浩瀚,必须能够一叶知秋。这个过程是痛苦和困难的,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法律,同时需要去承担在课堂上被不断质问的羞辱以及被考试分数打击的耻辱感。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这里停止了法律的爱。
然而即使是幸存者,这也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了解了法律语言后,还需要能更深的去探索规则背后的价值和伦理。
“从现在起,你们所受的法学教育,不再只是熟悉法律语言,而是要开始真正的学习理解法律规则。很快,你们会发现精通之后,很多利益会伴随而来。可是千万别忘记,审慎的道德思索和反省是必要的。要知道,法律是不同价值系统竞争后的产物。一个法规,即反映了一种价值,而这个价值是需要经过道德检验的;学习法律规则,并不代表就要接受背后隐含的价值观。”
一旦开始探索法律伦理,就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重塑的过程,这一阶段已经不再是物理的痛,而是灵魂的纠结。正如书中所述,在法律界,能糟蹋别人生命的机会多得不胜枚举。当法律规则背后的利益与自己的价值观产生冲突时该如何解决,没有一本教科书和教授能给出正确答案,只能依靠自己去拴住内心那头具有极大破坏力的猛兽。在价值观不断纠结的过程中,还伴随着学校持续的法律技巧的训练,这时深深的担忧开始涌现。“担忧自己被学校教育限制住,压抑情感,被改造成冷冰冰的理性动物。所言所思,虽然符合高度抽象的理性标准,却与感性经验无涉,距离从前丰富旺盛的生命愈来愈远”,更有甚者,把律师的职业病——怀疑和不信任带入生活,“为了厘清可能暗藏的玄机,再简单的话语也变得不再单纯”。
能否保持内心的品格,成了法律对人最残酷的考验。有的人选择了退缩,完全离开了法律领域;有的人摒弃了以往纯净的内心,成为了以前自己最厌恶的类型,唯利是图。作者的结局还算完满,找到了一个理性和感性的平衡点,因而最后也能够很成熟的提出对法律以及哈佛法学院的建言,总之,他对法律的真爱幸存了下来。
纵观全书,作者对于如何持久的爱恋法律,给了我很多启发:
1. 设定合理的预期。不要再被法律的光环所迷惑,要能从始自终的确信学习法律的艰难,并且接受挑战失败的屈辱感;
2. 深入了解,不断学习,不轻易下结论。巴拉塞尔士曾说过,对一件事了解越深,爱的程度才越深。不要在不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轻易的片面的放弃对法律的热爱;
3. 坚守内心的底线。给自己安一道安全阀,不轻易的妥协和退让底线,坚守住那个纯净的自己;
4. 反思与前行。爱,需要反思、总结和改进。一成不变或者回避问题都只会让爱枯萎。不要自怨自艾,也不要愤世嫉俗,要一点点扩大和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法律变成你想要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