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到家,本来已经很疲惫了,房间还乱糟糟的,想要的东西也找不到,让人心烦。
如果你有这种情况,千万不要错过这篇干货文。
作为实践了一年多断舍离的极简主义者,我总结出3个断舍离行动要点,建议收藏下来经常回看~
01 认识现状,取出所有物品
我们物品过剩的时候,就像一条鲶鱼,被形形色色、莫名其妙的废弃物包围着,困在水槽里,也找不到造成堵塞的进出水口,整天一筹莫展。
断舍离的第一步,就是把箱子、柜子、抽屉都打开,把所有同类物品都一个不落地摆出来,
让平时“眼不见为净”的杂物都显露在眼前——无论自己有多少东西,都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知和预期,方便一次性判断。
很多人应该都有搬家的体验,在搬家过程中,平时看不见的物品都会一一出现在视野里。
断舍离的第一步,类似于搬家的前奏,这个过程是认识现状的必经之路。
物品断舍离,需要分类进行,最好的顺序为衣服、书籍、文件、小件物品、纪念品。
在这个顺序里,类别越靠前,越好行动。
衣服排在最前面,为什么呢?
因为自己的衣服,能不能穿,舒不舒服,穿上以后自己喜不喜欢,每个人自身都是很清楚的。
从衣服开始尝试断舍离,行动阻力最小。
相应地,为什么纪念品排在最后面?
因为纪念品寄托着我们的情感价值,失去后难以复得,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最后再处理,压力和难度会降低一些。
02 筛选3轮,挨个处理杂物
第一轮,扔掉废品。
废品的特征有:损坏、弄脏、残缺、将来也用不上。
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废品,
比如破洞、单只、失去松紧的袜子,磨损的毛巾,多余的数据充电线,尺寸不合适的收纳盒等等。
相对而言,废品是最容易识别的,舍弃的成本也最低,直接扔了也不心疼。
第二轮,留下对现在的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活在当下。
第二轮的关键词是现在和自己。
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都不只是我们眼见的物质那么简单,它还蕴结着人特有的情感,是经过你思考、选择之后出现的,就算是被动收到的东西,它也带着你潜意识的投影。
你看到一件好看合身的衣服,会感到喜爱和愉悦;
看到长久不用的破损品,会感到郁郁的惆怅;
就算是看到普通的充电线,也会有“实用便利”这一层考量。
这些我们都常常能体会到。
断舍离,还需要我们觉察到更深一层的感觉。
比如,凝结在衣服上的情感,究竟是单纯拥有的满足,还是还偷偷夹杂着这些想法:
“以前穿过还不错”
“买的时候很贵不舍得扔”
“现在虽然不穿,但处理起来很麻烦”
“说不定以后能穿”……
这就是活在过去,没有把时间轴调到当下。
如果是别人送的衣服,自己不喜欢又一直没处理,可能会在衣服上附加着
“别人的好意与祝福”
“人情的礼尚往来”
“不辜负他的期望”等情感。
说来说去,这种想法是在尽量使别人满意,却没有取悦自己。
《断舍离》提到,
固然,他人价值观并非不好,只要记得主体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不过,很多情况下他人的价值观不会给自己带来积极影响。
这些价值观、想法随着杂物整理也一起从脑中统统卸下来。
在实践断舍离的过程中,坦然地正视那些有违和感的思维、观念,建立以自我为主体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所以,除了对现在的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其余都可以处理掉。
在具体实操的过程中,90/90守则可以说是一样快速行动的法宝。
随便挑一件物品,问自己:我现在需要它吗?过去90天我会用它吗?未来90天我会用它吗?
如果不会,它大概率该被请出你的地盘了。
90/90守则的好处在于,它几乎覆盖了你需要的每个季度。
我网购过一个计时器,功能完备,美中不足的是,它无法静音。
在图书馆、教学楼里,我一旦用它,所有人都会知道我有一个神奇的噪音齐全的计时器。
为避免尴尬,我从未使用过它。
可我不甘心二三十块大洋打了水漂,期待着以后一定能有用得着它的时刻,就一直把计时器放在我书架里最显眼的地方,干放了半年。
冬去春来开学季,我到底没想清楚我何时才能用得上这个快成摆设的计时器。
过去的90里,我不需要它,未来的90天同样如此。一别两生欢,我还是把它痛快地转卖了。
那个计时器近乎全新,完好无损,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就是没用。
我在留存它的半年里,对它熟视无睹,并不是因为我豁达到超然物外了,而是因为我把它匆忙扫进了意识的盲区——潜意识里。
我处理了它以后,深层潜意识的流通空间得以拓宽,意识层面竟也觉得莫名清爽。
这真是一次绝妙的体验。
第三轮,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断舍离》一书对这个标准的解释简明到位:
不需要的东西,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
不合适的东西,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
不愉快的东西,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
按照人对杂物的情感程度的深浅,杂物可以分成两类,分别为“忘却物”和“留恋物。
“忘却物”,放久了都不知道当初为什么会留下它,处理掉忘却物象征着清理潜意识中的沉淀混浊物;
“留恋物”,有了比较方便,没有的话也不发愁。放手时感到留恋与不舍,毕竟曾经拥有。
人生一世,需及时更新。放下过去,也放过自己。
对于那些没有心动感也不愿丢弃的物品,可以思考它们的使命。
如果其使命结束,它在你的生活中的行程便当终了。
有的衣服,在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很心动,但买回来以后发现不再适合自己,
那么它的使命便是让你明白你不需要这种风格的衣服。
这就结束了,你不必一定要把它穿个三年五载再处理,现在与它告别,也是很好的结局。
03 收纳
没有经过断舍离就忙于收纳,相当于把废品和有用的东西整齐摆放,意义不大。
这里简要介绍三个收纳原则。
提醒一句,原则是要充分理解、灵活运用的,不必拘泥于下面具体的数字。
第一个原则,7·5·1 法。
摆放物品时,不占满所有的空间,既能激发持续收拾的欲望,也能使物品摆放自然地呈现美感。
收纳整理不用刻意计算比例,不要应塞尽塞,注意多使空间留白。
第二个原则,1 out 1 in 法。
1 out 1 in,即为一出一进,“出”为处理,“进”乃收纳。
这种做法强调的是先出后进,处理一个,收纳一个。
对于同类物,先收纳而不是处理,容易产生囤积。
比如,应该等现有的洗衣液用完,再去买一瓶新的,而不是边用有很大余量的洗衣液,边买新洗衣液。
这个例子可以更有趣一些,护肤品或化妆品,应该用到空瓶再购买别的,而不是还没用完,就被种草文吸引着下单去了。
血泪教训。
第三个原则,one touch 法。
one touch,强调的是一键可达、一步存取。
在设计物品摆放时,需要尽量简化物品拿出放入的动作,
最好是“打开门→拿出来(放进去)”这么简单。
如果需要衣物收纳箱,抽屉式的会比带盖的方便。
因为收纳箱上面容易放东西,如果想要从带盖的收纳箱里取衣服,往往还得挪开盖子上面的东西。
在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察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物品的真正感受,也能够顺带反思人生。
“曾经我以为自己拥有的物质越多,就能越满足。”
“可是,而今我发现,我所需要的竟如此之少。”
“那么,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定义自己的成功?”
当然,对于将要舍离的物品,也不妨送出最后一份珍重与祝福。
感谢它曾经温柔的陪伴,即使明朝又隔天涯。
如果想了解断舍离的具体含义和常见误解,欢迎回访前2篇文章~
我是宋子临~
浙大书乡常住人口,
专注分享的内容:高效自律、学习方法、思维升级、个人成长